第163章 六国之时,官吏贪腐,民不聊生(第2页)
“什么叫合法腐败啊喂!这也太离谱了吧”
“罚酒三杯笑死,这惩罚也太轻了吧”
“笔墨纸砚:我们就是合法腐败的背锅侠”
“宋朝的官老爷们玩得挺明白啊”
“不愧是你啊,古代法学创新先驱”
“什么叫绝望?这就叫绝望!考完科举发现还得当个合法贪官”
“这波操作我给满分,创造性解决问题”
“什么叫做法律的艺术啊.jpg”
“谁说古人死板的,这波操作很灵活啊”
大汉位面。
汉宣帝眉头紧皱:
目光如炬地盯着天幕内容。
他对这段描述宋朝“公罪”、“私罪”的区分感到极度不适。
“简直荒谬至极!”
刘询猛地拍案而起。
“朕当年为何要设立刺史部,为何要派遣御史巡查各地?就是要杜绝这等官吏中饱私囊之事。”
“如今倒好,后世之人竟然想出这等歪门邪道,名正言顺地为贪腐开脱!”
想起自己年轻时亲自微服私访。
体察民情。
亲眼目睹地方官吏如何鱼肉百姓。
宣帝不禁握紧了拳头。
但很快。
他敏锐的政治头脑让他冷静下来。
开始思考这一制度背后的深意。
“咦?”
他轻声自语。
“朝廷疏于拨款……地方政府不得不自行创收……这倒是个有趣的说法。”
宣帝想起自己在位时期。
为了整顿财政。
曾大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但地方行政开支确实是个难题。
“不过,这般明目张胆地将贪腐合法化,实在是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来回踱步。
宣帝站起身来。
“若是让桑弘羊看到这等事,怕是要气得吐血。”
最后宣帝沉思良久。
“当年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国库收入,却未曾想到后世会出现如此情况。”喃喃自语。
“这宋朝究竟是如何行此怪事而不亡国的。难道真如他们所说,此乃解决地方吏治的良方?”
“但若真如此,岂不是动摇了廉政之本?”
说罢。
<!---->
他唤来身边的黄门侍郎。
“去,给朕找来更多关于这宋朝吏治的记载。一起来看看,这等荒唐事,到底是如何行得通的!”
大汉另一位面。
刘彻正在未央宫中批阅奏章。
突然看到这段关于后世官场腐败的记载。
不禁勃然大怒。
龙案都被他拍得震天响。
“来人!快宣丞相公孙弘!”
不多时。
年迈的丞相公孙弘踉踉跄跄地赶来。
刚要行礼。
就听到皇帝怒不可遏的声音。
“你看看这是什么?后世竟然把贪污分成公罪私罪?简直是荒谬至极!”“朕设立察举制度、兴办太学,不就是为了选拔清廉正直的贤才吗?”公孙弘仔细阅读过后。
面露忧色。。
“陛下,老臣以为这确实令人忧心。但细想之下,倒也能理解后世为何会如此。”
“哦?此话怎讲?”刘彻眯起眼睛。“陛下,您看我大汉朝现在就存在类似困境。地方官员俸禄菲薄,却要维持衙门运转,养活众多吏员。”
“若不允许他们在合理范围内筹措经费,恐怕连最基本的政务都难以推行。”
“荒唐!”刘彻站起身来回踱步。“朕设盐铁专卖,开边郡屯田,不就是为了充实国库吗?”
“怎么到了后世反而养不起地方官?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年轻的司马迁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以为这或许与历代统治规模有关。”
“疆域越大,官员越多,财政负担自然也就越重。”
“若朝廷不能妥善解决俸禄问题,地方官员不得不另寻出路也是情理之中。”“哼,那也不能把贪污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汉武帝冷哼一声。
“治大国如烹小鲜,若是连官员清廉都无法保证,这江山迟早要出大问题!”
说罢。他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天幕内容。
若有所思。“不过这倒提醒朕了,也许确实该重新考虑下俸禄制度……”
“公孙卿,你去召集廷议,朕要好好议一议这个问题。”
公孙弘和司马迁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欣慰。至少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已经开始思考问题的根源了。
“正所谓做官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
“然而各地火耗耗率不同,陋习征收标准不一,资金公私不分极易滋生腐败,各种规费横征以至于百姓疲惫。”
“到了雍正一朝,这个问题越发明显,如果强行控制,地方政府及官员收入过低的现实问题又难以解决。”“最终雍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了被称为火耗归公的财政改革,以及创立养廉银。”
“火耗归公将地方政府随意征收的耗费规范化,并作为附加税的一部分予以征收入库。”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地方不因为丧失火耗这一重要财源而出现钱不够花的尴尬窘境,养廉银制度出现了。”
“巡抚一年的养廉银约为1万两以上,知县则在400两至2300两之间。”
“四爷这波是秋天的菊花——想开了,希望以此让各级官员不争利于民。”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满清的吏治,并为其长久统治打下基础。”
——“四爷终于开窍了,这波操作很到位!”
——“古代版工资制度改革,yyds!”
——“巡抚年薪1万两,这在当时怕是妥妥的金领了吧”
——“本质上就是把灰色收入阳光化,还给官员涨工资,双赢啊”
——“满清吏治最强的就是雍正了,这波改革是真的硬核。”
——“秋天的菊花绝了,这个梗用得好,四爷确实想开了”
——“雍正:我不管你们以前怎么贪,现在给你们开工资,都给我老实点!”
——“现代企业都是这么干的:把员工的各种补贴都并入基本工资”
——“养廉银制度: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从你的账外到账内”
大清位面。雍正皇帝站在天幕前。身旁只有他最信任的大学士张廷玉。
看着天幕上显示的内容。雍正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张爱卿,你看到了吗?后世之人终究明白了朕的苦心。”
雍正缓缓开口。
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