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162章 官僚体系的巨大财政BUG,补丁程式竟是腐败(第2页)

那么贪污受贿之风必然盛行。

这哪里是在治国。

分明是在坏国!他在贞观年间。

曾多次增加官员俸禄。

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为国效力。可叹后世君主不明此理。

以薄俸养廉。

结果反倒养出了满朝贪官!

“事实上哪怕你弄到这些钱支付例行开支,还会遇到一些额外费用让你承担。”

“比如朝廷发动远征或者皇帝南下巡游急缺粮饷,那么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总不能只在口头说说吧。”

“在朝廷急缺银子的时候,忠字可掺不得水啊。”

“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为什么被抄家,因为当年康熙六巡江南四次住他们家。”

“这天大的窟窿实在是补不上了,你们想他家历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这可是大清朝数一数二的肥缺,都弥补不了这个亏空,最终导致家道中落。”

“满清腐败问题,不仅仅是儒家士大夫信仰的破灭,而是整个官僚体系存在巨大的财政Bug,而腐败不过是修补Bug的补丁程式。”

——“系统提示:检测到财政漏洞.jpg”

一—“什么叫肥缺啊,原来是真的会把人吃肥的职位”一—“曹雪芹:接待费用超标警告”

一一“康熙:朕只是想去江南旅个游而已···”——“史上最贵民宿:曹家招待所”

一—“古代公务员也不好当啊”

一—“所以说做官最怕皇上来视察啊!”大清位面。

康熙帝正襟危坐。观看天幕影像。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康熙帝猛地一拍案几。

茶盏中的水轻轻晃动。

“朕六次南巡,确实多次驻跸曹家。但朕待曹家可谓恩重如山!”

“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这等肥差皆授予曹家,已是天大的恩典。”“他们不思感恩图报,反倒说朕的驾临让他们家道中落?”

康熙帝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面带不悦之色。

“朕记得清楚,每次南巡,曹家献上的奇珍异宝、精美织物,哪一样不是心甘情愿?哪一次不是极尽奢华?”

“若真因朕的到访而致家道中落,难道不该早些收敛?”停顿片刻。

康熙帝若有所思。

“江南富庶之地,两淮盐政要职,若真把持得当,何愁家业不兴?”

“倒是这些后人,不思究察祖上兴衰之由,只把责任推到朕的身上···”康熙帝冷哼一声。

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

“也罢,历史自有公论。朕待臣下,向来恩威并施。”

“曹家之事,或许确实耗费巨大,但这般归咎于朕,未免太过简单。”

“治家之道,与治国之道同理,若只知奢靡逢迎,不知节制自持,败落也是必然。”康熙帝重新坐下。

掸了掸龙袍衣襟。目光深邃。

“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做官者,既要懂得奉公守法,也要明白量力而行的道理。”

大隋位面。

杨广猛地从龙椅上站起。面色铁青。

双手紧握成拳。

“荒唐!简直荒唐至极!”虞世基小心翼翼地上前一步。“陛下息怒···”

“朕倒要问问你,若是朕南巡江都,沿途官员也是这般推诿塞责,借口财政困难,那该当如何?”

杨广转身盯着虞世基。

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虞世基额头渗出冷汗。

“陛下明鉴,我大隋国库充盈,绝不会……”

“住口!”

杨广厉声打断。

“方才那段影像说得不错,这分明就是制度上的缺陷。”

“朕想起父皇在位时,就曾言及吏治之弊。但朕没想到,竟会演变至如此地步,官员不得不以贪腐来维系政务运转!”

杨广踱步至窗前,

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大运河。

陷入沉思。

“这般制度,迟早会走向崩溃。那些后世之君,又是如何应对这般困局的……”

虞世基看着杨广的背影

不敢作声。

他深知以杨广奢侈铺张的性格。

此刻必定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毕竟他的巡游和大兴土木。

又何尝不是在透支国库。

压榨百姓?

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三三两两的古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有人叹息连连。

感慨做官也不是那么好的事情。能捞到油水是不假。

可一旦碰上这种事情。

那就是倾家荡产的节奏。

当官发财是人人都想的美事。

可真要算计清楚了。

或许种地经商反倒来得踏实。

那些个大官们。

看着风光无限。

却也不知背地里要承担多少压力。

年轻时总觉得当官好。

可如今看来。

有时候不当官反倒活得自在。

那些个大家族。

祖上积攒下的家业。

没准就在一次接待圣驾中就耗得精光。

说到底。

这官场就跟赌博似的。

赢了能发大财。

输了就得倾家荡产。

那曹家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几代人的积蓄。

就这么打了水漂。

“如果仅凭官员自身可怜的薪俸绝不足以支付官衙日常运转,所以自宋朝开始,地方知县及知州就在税款之外开创了火耗和陋规两项收入。”

“火耗是指各种成色的零碎银两,经火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明清两朝政府将耗率定为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的税款需要交120—130两才行。”

<!---->

“各地方政府以此充实官衙公费,仅河南一省,每年的火耗收入就超过40万两。”

“而在征收粮食的过程中,地方也会以老鼠耗等名义多征收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方甚至能多收百分之四十。”

“接下来说陋规,陋规也被称为规费,是一种惯例收费,甚至不算贿赂。”

“比如送给知县门房的门钱,送给衙役长随的茶钱,以及书吏所得的笔墨费等。”

“在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任何环节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规费才能走通,由此可见大清的水有多深。”

“原来清朝就有加价抽成这一说啊~」!”

“这不就是古代版本的手续费吗?太真实了”

“清朝打工人现状:工资低得可怜,就靠灰色收入”

“老鼠:我真没吃那么多粮食啊!”

“清朝税收:这是税,这是税的税,这是收税的费用”

“现代人:收服务费!古代人:收陋规!”

“震惊!古代公务员竟然是这样月入过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