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官僚体系的巨大财政BUG,补丁程式竟是腐败
“老佛爷息怒。后人不明就里,妄加评论,实在不值得动怒。”
慈禧冷哼一声。
重新坐下。
她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在场众臣。
见他们个个低眉顺眼。
心中更添一份郁结。
她太了解这些臣子了。
他们的沉默。
分明是认同那些指责。
但此刻。
谁又敢说出真话?
“事实上清朝无能是真,但腐败二字却是有难言之隐。”
“因为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腐败是其财政现状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持政府运作的必要条件。”
“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见,知县高坐于大堂之上,旁边是师爷和书吏,下面站着两排衙役。”
“史料记载清朝县衙办事人员共分四类,分别是幕友(师爷、幕僚等)、书吏、衙役、长随(知县的家属和亲信)。”
“这四类人员一县之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除了少部分人员薪酬由朝廷支付外,剩余人员薪资吃穿都由知县承担。”
“学术界曾有人做过统计,清朝县衙需要知县承担的人员薪资及办公费用一年高达1400一2000两白银,堪称倒贴打工的鼻祖。”
“官做得越大,耗费越高。”
“作为二品大员的李卫一年开支大概在8000两左右,但清朝官职承继于明朝,官员薪俸极低。”
“二品巡抚一年只有155两薪俸外加155担禄米。”
“咱们简单算一下清朝县令清正廉明不贪不占,全靠朝廷拨款和自身俸禄,那么一年还差100多两银子。
“也就是说哪怕官员拿出自己全年的薪俸,甚至不足以抵消一个月的开销。”
“如果知县不能承担这笔费用,该知县往往会面临抄家流放,妻女强卖为妓的下场。”
“所以清朝县令一到任就只能干三件事,捞钱、捞钱,还是他喵的捞钱。”
“原来清朝官员是负工资打工人”
“不是他们想贪,是不贪就活不下去啊”
“二品大员年薪155两,房租都付不起系列”
“笑死,这不就是现代的35岁职场人吗,工资不够还房贷”
“什么叫制度性腐败,这就是现场教学了”
<!---->
“上班要自带办公用品,还要负责同事工资,这老板太狠了吧”
“不愧是你啊清朝,把打工人压榨到极致。”
“难怪古装剧里县太爷总在收礼,这是在还房贷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对策就是:捞钱!”
“不贪污就要妻女卖掉,这工作压力也太大了”
大明位面。
朱元璋观看完天幕后。
面色阴沉。
他捏紧拳头。
胸中怒火难以抑制。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
他厉声说道。
声音中充满愤怒。
“居然把清朝的腐败归咎于我朱元璋定下的薪俸制度?这些后人懂什么!”
朱元璋站起身来。
在殿内来回踱步。
他回想起自己当年定下俸禄制度时的深思熟虑。
“我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定下薪俸标准,就是要让当官的过得简朴,与民同甘共苦
“官员若贪图奢华,必然生出贪念。”
“这些人不明白,俸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约束和清廉!”
他停下脚步。
望向殿外。继续自语道。“我多少次亲自巡查,严惩贪官污吏。贪腐的根源在于人心不正,不在俸禄多寡。”
“那些说俸禄低就要贪污的,分明是为自己的贪婪找借口!”
想到这里。
朱元璋冷笑一声。
“清朝的官员要是真有骨气,就该以清廉自守。现在倒好,把责任推到我朱元璋头上来了“要我说,他们是缺了铁面无私的决心,少了严刑峻法的约束!”
最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我一生志在整顿吏治,建立廉洁之风:如今却被人这般曲解,真是...”
说到这里。
朱元璋摇了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
“后人啊,后人!你们可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为官之道大清位面。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
凝视着天幕上呈现的画面。眉头渐渐紧锁。
画面中详细分析了清朝官员的俸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是如何导致官场腐败的。
一个县太爷的合理开支远超过朝廷发放的微薄体禄。这个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不安。
“这···这不可能吧?”乾隆轻声自语。随即提高声调。
“传朕的大学士们来!”很快。
几位重臣战战兢兢地跪在殿前。
“你们看看这天幕所显,可有道理?难道是祖制有误?”乾隆的语气中带着试探。
大学士们面面相觑。额头冒汗。片刻的沉默后。
其中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开口。
“皇上,祖制自有其深意,断不可妄加评议··”另一位大臣立即附和。
“正是!先帝圣明,制度完备,岂容质疑?这些都是···都是下面的官员贪得无厌,德行有亏!”
乾隆看着这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心中暗自叹息。
他又何尝不明白问题所在?
但承认制度缺陷就意味着否定祖制。这是一个帝王最忌讳的。
“也罢···”乾隆挥了挥手。
“加强吏治便是,严惩贪官污吏!”大臣们如蒙大赦。
连连叩首。“皇上圣明!”待大臣们退下后。
乾隆独自凝视着天幕。陷入沉思。
他即便看到了问题的根源。
但在维护祖制与改革制度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或许就是身为帝王的无奈与局限。“祖宗之法不可变··”
他轻声念叨着这句几乎成为清朝统治者信条的话。眼神中却闪过一丝惆怅。
大唐位面。李二观此情形。不禁痛心疾首!自他在位期间。
一直秉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
深知官员体禄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他当年定下的俸禄制度。
使得三品以上大员每月可领取二十石粟。即便最低品级的官员。
也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然而观后世。特别是清朝时期。官员薪俸之微薄。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一个知县年俸不过四十五两白银。这点银两连养家糊口都困难。
更遑论保持廉洁奉公?
这不是等于逼迫他们靠收受贿赂过活吗?善为国者,必先富其民。
而今观之。
后世治国之道却是“刻薄其吏”!
此般苛待官员。
又怎能指望他们专心治政、为民服务?倘若官员俸禄不足以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