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古人看大明猛男常遇春!采石矶Solo,就问你怕不怕!(第2页)
“你是说有人故意安排的?”唐玄宗放下玉杯。
“这倒不像。你看他初来时那般直接,连个见面礼都没带,哪像是有人指使?”“陛下明鉴。”
李林甫面露忧色。
“可是韩林儿也太无知了,竟然想用官职高低来制衡朱元璋。”
“臣观此人带兵有方,对下属体恤入微,这般人心都在他那边,官职再高又有何用?”唐玄宗眉头微皱。
“朕倒是想起安禄山来。他在范阳也是这般笼络人心。”“陛下!”
李林甫急忙打断。
“朱元璋此人与安禄山不同。您看他对郭子兴多么忍让,分明是深谋远虑之人。”“安禄山那般粗鄙之辈,怎能相提并论?”
“说得有理。”唐玄宗站起身来。
“只是这朱元璋,表面上对郭氏父子恭敬有加,暗地里却在培植势力。这般城府,倒让朕想起你在朝中时的手段。”
李林甫面色一变。
“陛下说笑了。臣不过是个治政之臣,哪敢和这等枭雄相比?只是这常遇春一战成名,日后恐怕...”
“日后?朕倒要看看,这朱元璋如何用这把刀。”
唐玄宗凝视着天幕。
“毕竟猛虎难馋,他既然敢用这等猛将,想必也有驾驭之法。”大汉位面。
汉武帝双手撑在案几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
“司马迁,你觉得这朱元璋是忘恩负义,还是志在四方?”司马迁停下手中的竹简。
“陛下容禀,臣以为此人不失为明主之姿。这般识人用人的本事,便是陛下也不过如此。汉武帝突然大笑。
“朕倒觉得他不过是在养虎为患。”
“你看他身边这些人,不是江洋大盗就是山间草寇,这般乌合之众也想成就霸业?”“陛下慎言。”
司马迁起身踱步。
“臣记得当年陈平投奔汉王,何尝不是来历不明?卫青也不过是陛下姊妹的奴仆出身。”“朱元璋能在采石矶一战后收服人心,已见主公之能。”
“那他对郭氏父子···”汉武帝话说到一半。面色突变。
“等等,朕明白了。这是在效仿当年高祖对待彭越、英布的手段。先用他们,后废他们。“正是。”
司马迁指着天幕中的画面。
“您看他手握兵权却甘居人下,这是在等一个时机。”“常遇春这般猛将的投效,恐怕就是上天给他的契机。”
汉武帝负手而立。
“朱元璋此人,能屈能伸,善用其人。......。
他转身看向司马迁。
“不过···你说他最后会不会也像高祖一样,过河拆桥?司马迁望着天幕中渡江一战的画面。
沉声道。
“臣观此人心机深沉,远胜高祖。只怕他日后不但会拆桥,还会填平整条河...”
“九月,郭天叙和张天祐带一路人马前去攻打集庆路,他们要属于自己的地盘。”
“结果手下的降将陈野先突然临阵叛变,倒戈相向,郭天叙二人措手不及,战败身亡。”“从古至今许多人都说朱元璋早就知道陈野先会叛变,却没有告诉郭天叙,这叫借刀杀人。”
“之后第二年,郭天叙的弟弟郭天爵就被朱元璋以谋叛为由斩首处决。”
“至此,老丈人郭子兴遗留下来的军队被朱元璋全部吞食。”
大明位面。
朱元璋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天幕中的画面。
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朱标站在一旁。
目光在父亲脸上和天幕之间来回游移
“父皇,您当真事先就知道陈野先会背叛郭天叙?”“标儿啊,你觉得陈野先为何会在那个时候反叛?”朱元璋轻抚椅子扶手。
“孩儿以为···”朱标正要分析。
却见父亲脸上那抹熟悉的笑意。顿时明白了什么。
“原来如此。父王不愿提醒郭天叙,是因为.·..”朱元璋打断道。
“你大伯父待我不薄,但这天下不是靠恩情就能打下来的。郭天叙想要自立,那就得承担后果。”
“可是父王,外人都说您这是借刀杀人···”朱标压低声音。
“借刀杀人?”
朱元镇哈哈大笑。
“他郭天叙自己要去打集庆,又怎能怪我?再说,若不是他不安分,我也不会···.”朱元璋的声音戛然而止。
朱标看着天幕中郭天爵被处决的画面。若有所思
“那郭天爵呢?他可是······”“标儿。”
朱元璋神色突然严肃。
“你要记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郭氏一族若留着,日后必成后患。今日你看到的这一切,都要牢牢记在心里。”朱标躬身应是。
却见父亲又露出了那抹神秘莫测的笑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用了不到十天就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他终于有了一块能稳定发展的根据地。”
“这时候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但朱元璋没有。”
“因为一个叫朱升的学士给了他一条能平定天下的战略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至正十七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带着手下们各地征战,彻底拿下了江左,之后立刻修生养息,动员百姓生产,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兴修水利。”
“为了积攒粮食,朱元璋下令禁酒,结果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私下酿酒获利。”
“朱元璋立刻下令将胡三舍杀掉,麾下众人都劝说,胡大海正在带军攻打绍兴,放他儿子一马吧。”
“这时朱元璋说他宁可让胡大海造反,也决不能让他的军令无法推行,然后他亲手送胡三舍上路。”
“朱元璋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前边挡路的是谁都会被他统统砍碎,世人所说的冷血无情,他根本就不会在意。”——“稳住,别浪,苟住就是爹!”
——“军令如山,别管什么父子情”
——“这哪是什么冷血,这叫战略眼光好吧”
——“胡大海:我还在前线打仗呢!朱元璋:你儿子先走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先把农民搞明白了”
——“讲真,就这执行力,不当皇帝都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