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古人看从日不落帝国到趴窝帝国:全电推进?我勒个新能源(第2页)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朕正在江都打造十万大军,三千龙舟,要横渡大海征讨高丽。这等战船,倒是今人深思。”
虞世基微微躬身。
“陛下,臣观此船虽然故障不断,却也显示出工艺之精妙。”
“一艘能载数百人的铁甲战船,在海上航行数千里而不沉,已是非比寻常。”杨广站起身来。
“七千海里?朕的龙舟尚且不能远航,这倒是值得深究。不过...”
他的目光转向天幕上那庞大的舰体。
“耗费如此巨资,却只能建造六艘,当真可惜。”
“若是朕来建造,必定要打造百艘、千艘,让这等神物遍布四海。”一旁的宇文恺插话道。
“陛下言之有理。不过这等精密器物,维护起来必定极其困难。”
“就如同我们的运河,光是疏通整修便需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运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这等神奇战船。”
杨广眼中闪过一丝野心。
“不过,若真能掌握这等技艺···高丽、百济,乃至扶桑,岂不尽在掌握之中?”“看来朕确实应该多建造些船只,为子孙后代打下更广阔的基业才是。”
殿内一时寂静。
杨广的目光久久未离开天幕。
仿佛已看到了千艘战舰驰骋海疆的壮丽景象。然而谁也不曾想到。
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
最终会在江都悲剧性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大宋位面。
宋徽宗赵估在御花园的凉亭中观看天幕。太师蔡京与将军童贯伴立两侧。
“英吉利国的战舰,居然只剩下六艘··”赵佶放下手中的茶盏。
“朕听闻西洋诸国向来以舰船为根本,没想到竟会衰落至此。”“海上霸主?六艘战船也配称霸主?”
蔡京捋着胡须。
“陛下明鉴。不过臣观这战船颇为奇特,那垂直发射装置能一次发射数十枚火器,威力想必惊人。”
“火器?”赵佶来了兴致。
“童贯,你觉得如何?”童贯仔细端详天幕。
“回陛下,此船虽然精妙,但维护不易。您看那半年内连坏两次,又在港口趴窝一年之久。”
“若是用在我大宋水师,恐怕会拖累战事。”“但这般先进的火器···”
赵佶皱眉思索。
“若是能为我大宋所用,辽国,金国又有何惧?”他看着天幕上显示的维修费用。
不禁摇头。
“一艘战船便要耗费数百万贯,怪不得他们只造得起六艘。”蔡京正要说话。
赵佶却已转向天幕继续观看。这位沉迷于艺术的皇帝。
此刻眼中闪烁着罕见的战略家光芒。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这位对武备产生兴趣的皇帝。
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金人的铁蹄。
......
“熊国海军的主要装备基本都是继承自前苏联,虽然拥有四大舰队,但如今俄海军的日子并不好过,驱逐舰方面仅剩8艘。”
“分别是6艘无畏级驱逐舰和2艘现代级驱逐舰,无畏级在前苏连时代开始建造,最早于1980年服役,最后一艘于1999年1月28日服役。”
“共造了13艘,其中5艘已经退役,2艘被改成了护卫舰,剩余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唯一的一艘无畏ii级也在大修中,预计将于2025年才能搞定。”
“现代级驱逐舰老军迷应该比较熟悉,我们东海舰队的四大金刚就是当年从熊国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共计建造了21艘。”
“除了我们的四大金刚以外,俄海军还有两艘在役,其余均已退役,整体来说,俄海军未来的水面力量还会进一步缩减,也很有新鲜血液能够补充进来。”
“四大舰队无一不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说到底还是预算有限,只能把大头花在水底下,前苏联时期舰艇数量超过1900艘的巅峰时刻恐怕再也见不到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中式驱逐舰出口熊国了。”
“太惨了,曾经的海军巨头居然只剩8艘驱逐舰”
一“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里苏联的舰队多威风啊”“话说无畏级都40多年了还在服役”
“以前是卖船给我们,以后可能要找我们买船了”
——“四大金刚现在都退役了,但是人家原装的还在坚持”一“居然还在用80年代的军舰,这也太久了”
一“大修一艘舰要三年,这经费确实紧张”
“现在的052d确实比这些老装备强多了”
大明位面。
朱棣在文华殿中观看天幕。
身边的郑和与姚广孝正在议论这段影像。“一千九百艘到八艘···”
朱棣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
“当年在北平时,朕曾听说过这个遥远的国度。没想到他们如此庞大的水师,后世竟会衰落至此。”
郑和不禁回想起自己的下西洋经历。
“陛下,臣率领的船队最多时也不过两百余艘。”
“熊国昔日的实力,当真令人震撼。不过现在的情形,倒是与我们当年相反。”“哦?此话怎讲?”
朱棣来了兴致。
“您看那‘四大金刚’,原本是他们卖给我们的战船。而今日他们的船只日渐衰败,反倒要购买我们的战船了。”
郑和解释道。
姚广孝捋须点头。
“这便是福报。陛下当年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我大明海上丝路。如今千百年后,我泱泱中华终于重现海上辉煌。”
朱棣凝视天幕良久。
“四十年前的战船还在服役,这般窘迫···
“朕记得当年建造永乐大钟,一炉不成,再铸一炉,直到铸造成功。可见国力强盛,方能成就大事。”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
“熊国虽然式微,但能把有限的钱财用在关键之处,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殿内一时寂静。
只听得殿外廊簷下的风铃声随风轻响。这位征战沙场的帝王。
此刻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后的世界格局变迁。
大唐位面。
唐玄宗李隆基负手凝视天幕。
杨国忠和高力士站在御案两侧。殿外传来阵阵蝉鸣。
映衬着盛夏的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