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41章 古人看宋真宗封禅,刘彻傻眼了:他也配?

“既然连后人都说朕有此资格,又何必推辞?”窦融小声道。

“陛下这是被河图和天幕双重劝进了。”刘秀哈哈大笑。

继续看着天幕上不断闪现的文字。正想着。

天幕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李治作为守成之君是否有封禅泰山的资格,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问题。”“李治虽没有特别离谱的差错,但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丰功伟绩。”

“但排除时代的局限性和优越性,他依然是一个能力不俗的皇帝。”

“他继位后首先将权力从权臣手中夺回,打破自北周以来关陇贵族垄断朝政的局面。大力提拔寒门士子,使皇权高度集中。”

“其次他还继承了贞观遗风,为武则天和李隆基两朝的繁荣攒下基础。”

“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和铺垫,贞观之治可能就只是一个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论是用君主无为而治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功业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也勉强有封禅的资格。”

“而老李家最让人遗憾的是文治武功双全的李二,却没能封禅泰山。不是他不想去,也不是他不够格。而是三次机会摆在他面前,李二都没有抓住。”

[..]

“第一次是出了“搅屎棍”。”

“贞观5年和6年,就有大臣拍马屁怂恿封禅。李二想表面谦虚一下,结果魏征顺着楼梯往上爬。”

“先是给李二戴了顶高帽,大肆表扬李二,紧接着话锋一转说封禅开支过大,会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所以不能去。”

“唐太宗虽然气的牙痒痒,但自己挖的坑跪着也得跳,只好无奈作罢。”

“第二次是因为出了“扫把星”。经过十年的修身养性后,天下大治。连魏征都同意封禅了,还和房玄龄一起议定了仪典。但好巧不巧,彗星出于西方。加之太子勾结突厥企图造反,登封计划再次泡汤。”

“第三次是因为出了“糟心事”。李二原本计划50岁那年圆梦泰山,但刚收降的薛延陀需要安置,河北又发了洪灾,高句丽还在打仗,不得已暂时停止封禅。”

“隔年李二因病驾崩,封禅大梦成了李二的终生遗憾。”

“但唐高宗李治并没有忘记父亲心中的牵挂,主打一个你的梦想我替你圆。于麟德二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前往泰山。并于同年十二月,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完成父亲夙愿。”

——“这是一个有孝心的富二代。”一—“封禅失败三连+1”

一—“前面铺垫这么多就为了这一刻。”——“太子:老爹我这是在帮你省钱。”一—“魏征:专业拆台三十年。”

——“终于等到解锁封禅成就了!”大唐位面。

李二站在殿中。看着天幕上的内容。面色阴晴不定。

手中的茶杯不知不觉捏得更紧了些。长孙皇后轻声道。

“陛下息怒。”李二冷笑一声。

“朕倒要看看这承干究竟在搞什么鬼!”魏征欲言又止。

房玄龄连忙上前。

“陛下,太子之事已过去多时···”“你看看!这后人说得多好。”

李二指着天幕。

“什么扫把星、糟心事。朕三次封禅,三次都被搅和了。这承干,真是好样的!”程知节悄声对尉迟恭说。

这些新奇词语倒是说得生动。“倒是治儿···”

李二的语气突然柔和下来。

“后人都说他替朕圆了梦想。这孩子,倒是有心了。”房玄龄见机道。

“九成宫新殿已修建完毕,不如请太子李治移居过去?”李二点点头,目光依然盯着天幕。

“治儿确实该多加培养。这后人说得对,他虽是个守成之君,却为开元盛世打下了根基。魏征欲言,却被李二瞪了一眼。

“魏卿,你那张嘴确实够损的。当真是先捧后打!”殿内众人都忍俊不禁。

魏征也只得摸摸胡子。默默退下。

李二又看向长孙皇后。

“这便是我儿的未来了。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倒也算得上一个贤君。”正说着。

突然看到天幕上关于武则天的只言片语。李二不禁皱眉。

这又是什么情况?

看来得提醒治儿一番才是。大明位面。

老朱看完天幕上的内容。重重地锤了一下龙椅扶手。李善长和刘基相视一眼。看来陛下是动了真火。殿中沉默了片刻。老朱忽然大笑起来。

“这李家父子倒是有意思,一个没封成,一个替他封了。你们说说,这算不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基抚须笑道。

“陛下所言极是。这天幕上说什么寒门翻身,倒是跟陛下有几分相似。”胡惟庸接话道。

“是啊,这李治能从权贵手中夺回权柄,确实有几分本事。”老朱却突然正色。

“哼,这些个世家大族,还不是仗着祖上的余荫作威作福。李治倒算是个明白人,知道提拔寒门。”

徐达看着天幕若有所思。

“这魏征倒是个有趣的人物,敢这般直言相谏。”“有趣?这分明是给自己主子上眼药。”

老朱冷笑:“什么先捧后打,这种臣子留着也是祸害。”汤和轻声说道。

“陛下,这天幕上的评说倒是新鲜,什么职场大戏,听着倒像是在说朝堂之事。”老朱摆摆手。

“朕倒是对后面的皇帝更感兴趣。这唐朝能有这般气象,看来后面的皇帝也不简单。”众臣见老朱兴致渐起。

纷纷围拢过来。

等待天幕上新的内容。老朱却在想。

这些皇帝封禅的事迹。倒是给了他一些启发。天幕上的光影流转。老朱眯起眼睛。

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些帝王的功过是非。

倒应该好好看看。毕竟治国安邦。

就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听闻李二未能登泰山封禅。

古人们不禁连连叹息。

心道这般盛世天子居然三次错过良机。倒真真是可惜。

围观之人纷纷摇头一边议论着天象。一边感慨命数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