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千金市马骨(第2页)

但乔木拒绝了,经过慎重的思考,他还是希望再等一等,等待舆论自发启动。因为只有自发的舆论,才是最真实最赤诚最可贵的。

真实与赤诚,才能打动人,才能真的吸引千里马与金凤凰的注意。

这一点,人为制造的舆论、虚情假意的文案,是永远无法媲美的。

在这件事上,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实话实说,智翱确实干着千金市马骨的事情。公司投入了惊人的人力资源成本,但招来的大部分员工,都远远无法满足公司的需求。

这种压力不是他自己对着报表发泄不满,而是自下而上的。是从最基层一级一级传递上来,最终通过各部门高管传达到他这里的。

也就是说,整个智翱上下,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部门,对现有的效率,都不满意!

这种情况下硬着头皮死撑,撑着等那个天知道猴年马月才会到来的“舆情孵化”,乔木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说实话,如果这场舆情再不爆发,他最多再坚持一个两月就扛不住了,就得退让,让市场部找公关公司,人为策划一场宣传。

但那样的宣传,其中的虚假与刻意,无论如何都骗不了人,更骗不过那些真正优秀的职场精英。

幸运的是他赌对了。虽然没有奖励,只是短短几天,他肩负的巨大压力就陡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也终于能松一口气了。这大概也算是某种对他个人的奖励了。

不过再完美的合唱,也挡不住杂音的存在,更不用说互联网了。

在这场互联网牛马们自发围绕智翱的赞美与称颂中,很快就有专家站出来指责智翱科技是在恶性竞争。

那位专家指出,在东部产业大转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必不可少的优势,更是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他认为智翱自己为了招揽人才开出与当地市场环境不符、与产业薪资水平相悖的非理性高薪,自己是招揽到人才了,却也直接拉高了整个行业、整个山西乃至整个中部的人力成本。

他批判智翱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以邻为壑,广大网友不仅不该鼓励,还应该坚决抵制、反对。因为90%的劳动者都是平凡的,他们不仅享受不到智翱高薪招聘带来的好处,反而会因为智翱的行为吓走了企业,而失去了潜在的就业机会。

采访的最后,他甚至呼吁山西有关部门应该约谈、制止甚至处罚智翱科技,立场坚定地反对这种别有用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山西的产业市场,才能让山西真正的复兴之路。

这段采访的视频一经放出,就在各大平台以极其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不是那位专家与他身后对智翱不满的资方投流了——当然他们也许确实投了一些,但远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这种传播,完全就是网友自发的。

伴随着这种极度感性的传播速度的,除了嘲讽与谩骂,自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开盒”与“深挖”环节。

很快就有人扒出了这位山西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兼研究生导师的个人履历,从中发现了有趣的内容:

这位从事理论经济学的副教授,本科专业是哲学,研究生专业是中国史,硕士毕业后自费前往英国游学一年,回国之后发表了两篇经济学论文,成功入职山西大学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经济学家。

这份摆明了就是用金钱开路、靠人脉硬刷的履历,立刻遭到了网友毫不留情的嘲笑。

在全网质疑声中,承受不住舆论压力的山西大学被迫站出来,宣布那位副教授的入职流程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强调他在采访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个人观点,学校方面也并不认同,但他有言论自由权,学校无权干涉。

这份声明各方面来说都没有问题,既维护了自家员工,与招募员工的领导或前领导,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切割,避免得罪企业金主爸爸。

如果没有后续的话……

智翱对山西大学的表态是满意的,也认为这个表态是得体的,但正义感爆棚、苦“砖家”久矣的网友却并不买账。

很快就有网友对那位副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全方位的查验分析,甚至有他的校友,从他学校的图书馆中,翻出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

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短短几天的工夫,这位副教授论文中的大量疑点就被一一贴了出来。

直到神通广大的网友贴出了另一篇毕业论文,那篇论文的作者,是比这位副教授大两届的本科同系学长。

神奇地地方在于:时隔两年的两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论文课题上,却心有灵犀地产生了大量高度一致的观点,并产出了大量高度雷同的内容。

真相由此呼之欲出。

随着“山西大学副教授本科论文代写”被全网传播,那位当事人也终于承受不住,清空了自己的微记,宣布退网。

但到了这个阶段,网友已经不可能放过他了。

一篇篇论文被网友拿到放大镜下逐字逐句地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网上公开,甚至有网友乘胜追击,试图去扒那些论文的其他作者。

就在事态即将失控时,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宣布正式介入调查,紧接着各大平台开始对此事进行限流。

不出意外,网友又要被迫承受一次寸止了。

不过这次舆情中,智翱倒是迎来了意外之喜:

山西教育厅出面,拉上了智翱、神州百济等十多家山西在新质生产力各行业能拿得出手的牌面,或拿不出手也得硬拿凑数的企业,以及山西几十所本科专科院校,共同签署了一份由教育厅牵头的计划。

《山西头部企业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

这场签字仪式被省内几乎所有正规媒体,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仿佛是一场真正的产业与学术盛会,言辞之间,仿佛这场盛会之后,山西的产业发展就要开始腾飞了一般。

然而真正懂行的人才知道,这份协议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也不会对山西的学术与产业格局带来任何实质性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而那些真正了解政治潜台词的人,才能从新闻中看出这份协议的真正意义:

在主席台的座次上,智翱科技的座位直接被安排在了紧挨着与会领导的左一位置。

这个排位是非常突兀的,因为智翱科技无论企业规模还是在省内的地位,抑或与省里的关系,都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不仅如此,有关领导在讲话中,更是直接称赞今年以来智翱与省内各高校的联培合作,是山西产学研一体化的标杆。

而省内媒体——尤其是省台新闻,也直接将这一段报道了出来。这也让智翱成了这场发布会上唯一一家被媒体正式点名——或者说是奉旨点名的企业。

显然,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全省上下,领导对智翱没有任何意见,甚至非常支持、非常器重。各级别各部门对智翱的冷淡态度,也该到此为止了。

在智翱完全不打算“反省、道歉”的情况下,面对这个傲慢的刺头,省里罕见地选择了主动破冰、缓和关系。

不过乔木想的更多。

如果只是为了破冰,完全可以安排一位政府副职领导去智翱视察,然后随便登个报就好了,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拽上那么多企业签这沓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废纸。

比起那些对政治潜台词敏感的人,他对经济与产业政策更敏感。

他认为这次发布会,主动破冰只是次要的、附带的。省里的真正意图是向省内省外的产业界公开表态:

不管是刺头还是别的什么,只一套是能做事、敢做事、想做事、做实事的企业,我们都愿意支持。

显然这一次,智翱成了省里的“马骨”,这让乔木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他并不介意。

智翱并不需要看领导的脸色讨生活,也从没打算靠这些领导什么。

毕竟,但凡那些人有一丁点能靠得住,也就谈不上什么地狱模式开局了,山西产业经济也就不是如今这幅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