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底线(第2页)
王哑巴骑马跟在他身边,忽然用马刀拍了拍他的胳膊,又指了指天上的月亮。今晚的月亮很圆,清辉洒在盔甲的泥浆上,竟透出点银亮的光。
李铁柱抬头看了看月亮,忽然笑了。他想起当年和柳林、王哑巴他们在军营里喝酒,也是这么个月亮天,柳林说:“等北境太平了,咱们就回老兵村,种几亩地,养几头猪,再也不打仗了。”
那时他们都信了,可这太平日子,哪是那么容易来的。
“哑巴,”李铁柱忽然开口,声音在夜风中飘得很远,“等这事了了,我请你喝酒,就喝村里老王头酿的高粱酒。”
王哑巴咧嘴一笑,露出豁了颗牙的嘴,用力点了点头,马刀在月光下划出一道亮闪闪的弧线,像是在应和他的话。
队伍渐渐消失在夜色里,只留下马蹄踏过尘土的气息,混着北境特有的、带着草香的风。河北镇的百姓还在村口望着,有人说:“这些好汉,看着不像匪啊……”
旁边的老婆婆抹着眼泪:“管他是不是匪,能替咱们出头的,就是好人……”
火把一个个熄灭,镇子重新沉入寂静,只有胡家大院的余烬还在噼啪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一场刚刚结束的、属于北境老兵的“闹剧”。而这场闹剧的余波,才刚刚开始往南蔓延——往那座金碧辉煌、却藏着无数算计的洛阳城,慢慢爬去。
三日后,黑风口。
李铁柱和王哑巴的队伍先后抵达,彼此清点人数,竟没折损一个。小辈们脸上带着疲惫,眼里却亮得惊人,像是刚打完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张屠户把分剩下的财物搬进山洞,乐呵呵地说:“这次收获不小,够村里盖几间新学堂了!”
李铁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远处的山林,忽然问:“你们说,王爷收到消息了吗?”
王哑巴从怀里掏出块用油纸包着的东西,递给他。是河北镇的百姓自发送来的饼子,还热乎着。他比划了几下,意思是百姓都念着王爷的好呢。
李铁柱咬了口饼子,粗粝的麦香在嘴里散开,竟比京城的点心还对味。他忽然想起柳林小时候,总爱抢他手里的麦饼,说这玩意儿扛饿。那时的柳林还不是王爷,只是个跟着父亲在军营里长大的半大孩子,眼睛亮得像北境的星星。
“走吧,回家。”李铁柱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让王爷看看,咱们这些老骨头,还没锈掉。”
队伍再次出发,这次走得很慢,像是在享受着战后的平静。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老兵村祠堂里的模样。王哑巴哼起了不成调的曲子,那是当年在军营里唱的军歌,虽然没了舌头,哼出来的调子却格外有力。
小辈们跟着哼,老兵们也跟着哼,歌声在山林里回荡,惊起几只飞鸟,却惊不散那股子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属于北境的魂。
而此时的镇北王府,柳林正站在书房的地图前,听着暗卫的回报。
“河北镇胡家当铺被劫,粮仓被烧,男丁被掳,女眷孩童无恙……百姓分了粮食,都说是‘北境来的好汉’干的……”
柳林的手指在地图上河北镇的位置轻轻点了点,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他仿佛能看到李铁柱举着铁骨朵砸门的样子,看到张屠户用钢叉挑翻护院的样子,看到王哑巴马刀上的寒光……这些老家伙,果然没让他失望。
“知道了。”柳林挥挥手,让暗卫退下。
窗外的石榴树抽出了新芽,嫩红的芽尖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司马锦绣不知何时站在廊下,手里捧着本书,却没看,只是望着书房的方向,眼神里有些茫然。
柳林推开窗,看到她,忽然说:“明日去青丘村,我让人备了马车。”
司马锦绣愣了愣,随即笑了,像朵刚被春雨洗过的桃花:“好。”
柳林看着她的笑,心里那点因算计而起的冷硬,忽然软了一块。他别过头,看向北方,那里是老兵村的方向,是北境的方向,是他必须守住的、沉甸甸的人间。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石榴花的清香,也带着远方山林里的、属于老兵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