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不会说话,可以不说
改革最忌讳的,就是拍拍脑子就办事。
记着要在大唐的各州设定讲武堂分校,那么朝廷自然得从上到下的安排下去,布置妥当才行。
讲武堂分校需要的,可不只是各种各样的物资与钱财。
最至关重要的。
实际上是教习学员们的老师!
而这些老师,实际上就是讲武堂分校的学员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只有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立在那里,才可以让学员们加倍努力,继续昂扬向上。
而最合适的人选。
毫无疑问。
就是这群中央讲武堂地优秀学员们!
这些人了,可都是从几十万唐军府兵当中精挑细选出来,送到长安来进修的英雄好汉啊!
“我大唐,原本有三百余州。”
“随着这些年的逐步扩张,已经有大约四百州了,但其中不少州都比较小,兴建独立的讲武堂分校,并不合适。”
“所以朕统筹了一下。”
“最终把讲武堂分校的数量,定在了六十所!”
“大唐朝廷的资源,到底是有限的。
在一些人口大州,设定一个大规模的讲武堂分校,自然没什么可说的。
但很多地区的人口并不多。
即便是设定了讲武堂分校,一年到头,恐怕也招收不了多少人,反而还要耗费民力与财力,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六十所讲武堂分校,其实刚刚好。
一方面,朝廷财政的负担可以小一些,另一方面,也杜绝了资源的浪费和冗余。
毕竟。
建一所讲武堂分校,就要有很多的编制。
长此下去,大唐朝廷岂不是平白无故的自己造出了个冗官的麻烦来?!
“朕与一众大将军,还有宰相们商量了一下。”
“最后一致认为,每一所讲武堂分校,最少都需要二十名老师,一些大州…比如幽州、扬州、陕州的讲武堂分校,更是需要五十名老师。”
“因此。”
“朕要在诸卿之中,选出两千人。”
“不知道在场诸卿,可有谁甘愿毛遂自荐的……?!”
话音落地。
校场上先是为之一寂。
随后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一眼扫过去,竟然看不见一个不主动为君分忧的!
至于酬劳?!
天子都如此礼贤下士了,那大伙还这么计较干什么,就算是没有任何的好处,又能如何!
为君分忧,本就是忠肝义胆之人的分内之事!
看见这一幕场景。
站在李承干身侧的李厥和李象,都是不由自主的暗暗吸了口凉气。
有如此威望,如此的号召力。
恐怕自己的父皇想要在军中进行任何的改革,都会获得一致的支援吧!
“父皇当真厉害……”
“相比之下,我也好,大兄也罢,都还是太过于稚嫩肤浅了。”
李厥心中轻声感慨。
方才一见到大黑,李承干上去就是一个玩笑,直接拉进了君臣之间到底关系,随后又说起了大黑家的现状,一时间更是让很多将士感同身受。
如此手段。
哪是一个平易近人可以概括的!
李承干看着踊跃报名的众人,同样也是心生感慨,不过他并没有耽搁时间,沉吟刹那后,就将此前自己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
“诸卿以诚报国,朕如何让你们白白劳累?!”
“凡是成为一州讲武堂教授之人,军饷在改革之后的基础上,再提高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