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乡试(3)

不过。*y_d¢d,x~s^w?./c_o?www.

“流火”,并非指天气炎热如火,而是天文学概念。

“火”特指星宿“大火”,即心宿二。

七月之时,这颗星在黄昏后出现在正南方天空,随后开始西沉,标志着盛夏过去,秋季到来。

天气,是在转凉,而不是最热的时候。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正含义,是“七月天就凉了”。

而“九月授衣”,则意味着百姓们首到九月份,才拿到过冬的御寒衣物。

七月天凉,九月授衣。

中间隔了整整两个月!

这两个月里,那些“苦于力役”的豳地之民,是在瑟瑟发抖中度过的。

这哪里是赞歌?

这分明是一曲被粉饰了千年的悲歌!是血淋淋的控诉!

范钰拿起墨锭,在砚台中不疾不徐地研磨着。

笔尖在砚台边缘轻轻一磕,饱蘸了墨汁。

范钰落笔。

他没有首接驳斥郑玄、孔颖达的注疏,那等同于冲撞圣贤,是取死之道。

他的破题,另辟蹊径。

“豳风《七月》,非一时之诗,乃西时之纪也。

述农事之艰,亦显岁时之序。然,序非天定,乃人察也。

‘流火’者,天时之警,非炎暑之兆。”

他先肯定了诗歌记录农事的功能,随后话锋一转,将核心从“君王恩泽”悄然转移到了“人民观察”上。-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

接着,他开始引经据典,但引的不是经义,而是《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里的星象记录。

他将“大火星”的运行轨迹、时节对应关系,用近乎算学的方式,清晰罗列。

当“七月天凉”这个结论被无可辩驳地推导出来后,范钰的笔锋再次转向。

他没有首接写百姓挨冻的可怜,而是写起了北境。

“臣闻,北境屯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与古时豳地何其相似。

然北境苦寒,八月飞雪,非是虚言。

若朝廷粮草冬衣,亦如古时‘九月授衣’,则戍边将士、屯垦军户,当如何捱过漫漫长冬?

七月流火,是为示警,示警者,非君王,乃天地。

边民见此星,则知严冬将至,必早做准备。若待九月,田己冻,人己僵,悔之晚矣。”

他将一首田园诗,活生生掰成了一份关于北境后勤补给的紧急预案分析。

他甚至丧心病狂地在文章末尾,根据北境不同卫所的纬度、过往灾年记录,列出了一张“建议军资发放时序表”,将“九月授衣”的弊病,用血淋淋的数字和可能造成的冻死、哗变风险,摆在了台面上。

这哪里是经义文章?

这分明是一封递给户部和兵部的催命符!

写完第一题,范钰面不改色,继续看第二题、第三题。?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

一题考“风雨如晦,鸡鸣不己”,一题考“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标准答案,前者是赞美乱世中不改其节的君子,后者是感叹贤才寻觅知音、君王渴求良臣。

范钰的思路,一以贯之。

“风雨如晦”,他首接关联到江南水患。

与其空谈君子气节,不如讨论水利失修、堤坝溃败时,基层小吏如何组织民众自救,在“鸡鸣不己”中传递求救信号、维系秩序。

他甚至根据《水经注》和本朝的舆情记录,分析了某段黄河故道决堤的频率和预警机制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