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乡试(2)

范钰叹了口气。¨5′0′2_t¨x^t\.,c\o·m/

他不想让母亲舟车劳顿,但看到她那坚持又期盼的眼神,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最终,一辆宽敞舒适的马车,在几名护卫的护送下,缓缓驶出京城,朝着江州的方向而去。

半月后,江州府。

秋闱大比,乃是全州盛事。

贡院之外,早己是人山人海,车马喧嚣。

来自江州各府县的数千名秀才汇聚于此。

贡院正门之上,高悬着“为国求贤”的巨大匾额,金字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门前两列侍卫,身披甲胄,手持长戟,目光如电,肃杀之气扑面而来,让所有喧哗声到此都低了三分。

考生们排着长队,等待查验。

流程极其繁琐,共分三道关卡。

第一关,验身份文书,核对姓名、籍贯、年龄、相貌,以及最重要的“三代清白”证明。

第二关,搜身。由专人将考生带到一旁的小隔间里,从头到脚,连发髻、衣缝、鞋底都要捏个遍,防止夹带任何纸张。

第三关,在门口再次核对相貌,与文书上的画像比对,确认没有替考。

范钰随着人流缓缓向前,他身材在人群中并不起眼。

轮到他时,他将文书和一个装着笔墨砚台的布袋递了过去。

查验官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人,满脸疲惫,机械地做着重复工作。

他接过文书,扫了一眼。-我`地,书¨城_ ′耕+欣.蕞`哙+

“姓名,范钰。”

“籍贯,江州府。”

念到这里,查验官的手指忽然一顿。

范钰?

这个名字……好熟。

他抬起头,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少年。

清秀,沉静,年纪不大,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模样。

江州府,范钰……

查验官的瞳孔猛地一缩,脑中一道闪电划过!

是他!就是那个写出《琉球策》、《算学新编》,名动京华的神童范钰!

他竟然也来参加乡试了!

查验官的心跳漏了一拍,手里的文书都感觉重了几分。

他下意识地将范钰的文具袋翻查了足足三遍,确认里面除了笔墨,连一张多余的草纸都没有,这才有些僵硬地挥了挥手,示意他去下一关。

范钰对查验官的异样毫无所觉,或者说,他根本不在意。

他从容地接受了搜身,最后在门口被核对过相貌,终于踏入了贡院的大门。

一股混合着墨香、纸香和陈旧木头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

眼前是密密麻麻、纵横排列的号房,一眼望不到头,如同巨大的蜂巢。

数千间号房,每一间都狭小得令人窒息。

里面只有两块木板,一块搭成桌案,一块是坐凳。

白天是考场,到了晚上,将桌板和凳板拼起来,铺上被褥,就是一张简陋的床。¢咸¢鱼¢墈¢书-蛧¨ ¨埂¨鑫^嶵,全`

墙壁上,用白灰刷着醒目的红字:“禁私语”、“禁传抄”、“漏写姓名者黜”……

一名小吏领着范钰,穿过长长的甬道,来到“天”字区。

“天字三十二号,就是这儿了。”

小吏指着一间号房说道,门上己经贴了他的姓名籍贯。

范钰推门而入。

一股霉味和寒气袭来。

号房内光线昏暗,桌角上,用小刀刻着几行潦草的字迹,似乎是往届考生留下的绝望诗句或愤懑之言。墙角堆着几块备用的木炭,显然是为应对秋夜的寒气。

他用袖子拂去桌案上的浮尘,将自己的文房西宝一一摆好,砚台,墨锭,毛笔……

每一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