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乡试(2)(第2页)
做完这一切,他便静静地坐在凳子上,闭目养神,将外界的一切嘈杂都隔绝开来。
一夜无话。
次日黎明,天色未亮,还带着灰蒙蒙的湿气。
“咚——!”
“咚——!”
“咚——!”
贡院之内,三声沉闷的火炮声响彻云霄,将沉睡的江州城惊醒。
乡试,正式开考!
炮声如雷,震得人心头发颤。
紧接着,沉重的脚步声和号令声在甬道间回荡。
一队队面无表情的官差,手捧着厚厚的试卷,沿着蜂巢般的号房开始分发。
“肃静!”
“试卷到手,先验封条,再填考籍!”
冰冷的声音穿透薄薄的门板,钻入每个考生的耳朵。
范钰面前的号房小窗被推开,一沓质地粗糙的麻纸被递了进来。
封条完好。
他解开封条,最上面一张便是填写个人信息的考籍页。
姓名、年庚、籍贯、三代履历、保人……密密麻麻,一栏都不能错。
字迹,必须与之前递交的文书分毫不差。
这是验明正身,更是考校心性。
范钰提起笔,饱蘸浓墨。
腕力沉稳,笔锋流转,一个个端正的楷书落在纸上,与文书上的字迹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丝不苟。
就在他刚刚写完“保人”一栏时,隔壁不远处的号房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官爷!官爷!我……我写错了!我一时手抖,籍贯里的县字多写了一横!”
一个带着哭腔的年轻声音哀求着。
“写错便是写错,规矩就是规矩!”官差的声音冷硬如铁。
“再给我一张!求求您,我寒窗苦读十年,就为了这一次啊!”
“十年?十年就练出这等粗心浮躁的性子?带走!”
挣扎声,哀嚎声,桌椅被撞翻的砰然声,最终都随着拖拽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整个“天”字区死一般寂静。
所有考生都听到了,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停笔,低头检查自己的考籍页,冷汗从额角渗出。
这就是科举。
第一道关卡,不是学问,而是细致与沉稳。
范钰将写好的考籍页吹了吹,待墨迹半干,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然后才翻开了真正的考卷。
首场,经义。
考的是儒家根本,《诗经》。
三道题,皆出自《国风》。
范钰的目光落在第一题上。
题目只有寥寥八个字: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
任何一个读过几年私塾的学子,都能滚瓜烂熟地背出注疏。
汉郑玄注:“火,星也,于夏为大火。流,下也。言大火西流,暑盛将去,寒将来也。”
唐孔颖达疏:“此章言豳地之民,苦于力役,男女亲自从事,而无凶荒之忧,其岁功之终,可以养老、飨宾、祭祀、燕乐者,皆是君之恩泽也。”
标准答案几乎是印在每个读书人的脑子里的。
无非就是阐述上古先民顺应天时,观星象以定农时节令。
七月“大火”星西沉,天气转凉,九月就要准备过冬的衣物了。
再引申开去,便是赞颂上古君王仁德,教化百姓,体恤民生,一派君臣和谐、天下大同的盛世景象。
写得花团锦簇一些,引经据典丰富一些,便是一篇上佳的八股文章。
安全,稳妥,绝不会出错。
范钰甚至能想象到,此刻数千间号房里,至少有九成的考生,正落笔如飞,沿着这条金光大道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