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院试(2)
三天。`l~u¢o′q¨z,w_..c+o/m~
对于贡院里的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三天是煎熬、是挣扎,是绞尽脑汁搜刮枯肠的漫长折磨。
但对范钰、温文这寥寥几位早己名声在外的神童来说,这三天不过是等待。
策论一科,一下午足矣。
几人几乎是同时示意差役,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范钰盘膝而坐,试图静心调息,但思绪却难以安宁。
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隔壁。
夜幕降临,当疲惫的考生们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一阵惊天动地的鼾声便如平地惊雷,炸响在寂静的号舍之间。
“肃静!”
巡考官的呵斥声会准时响起,带着压抑的怒火。
鼾声会短暂地停止,换来片刻的安宁。
但用不了多久,当巡考官的脚步声远去,那雷鸣般的鼾声又会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加肆无忌惮。
巡考官来了几次,呵斥了几次,最后也只能无奈放弃。
法不责众,更何况是管人睡觉打呼?
范钰用指节堵住耳朵,苦笑着摇了摇头。
……
三日后,第二场考试的铜锣声,将所有考生从昏沉中唤醒。
新的试卷分发下来。
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
范钰目光扫过,心下了然。
这不仅是考文采,更是考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对朝廷政务的理解。
诏书的题目,正是当下朝野最关心的话题:如何应对南方水患,安抚流民。
这题一出,号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碎的笔墨纸砚碰撞声。
多数考生的思路,无非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上承天心、下慰民情”之类的话术。
写得再花团锦簇,内核也是千年不变的老一套,重点在于如何安抚灾民,彰显皇恩浩荡。
范钰却提起了笔,毫不犹豫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三个词:安置,重建,预防。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一个远超这个时代的灾后应急体系跃然纸上。
“灾后重建,非仅修葺屋舍。朝廷可提供低息、乃至无息贷款,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灾民
“诏书第一,当立安置之法。”
“灾民安置,非仅施粥赠衣。当立名册,按户籍、乡里划分,设临时安置点,统一管理。”
“可征用庙宇、祠堂,甚至搭建标准化帐篷,防疫病、防生乱为第一要务……”
“诏书第二,当行重建之策。?纨, · ·鰰*占, ′哽?新`最\全,”
范钰进一步阐述。
他提出“以工代赈”的升级版。朝廷出钱出粮,组织灾民修复家园、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如此一来,灾民既能获得报酬,又能亲手重建家园,还能为未来的防汛打下基础。
他甚至画出简易图样,标明何处应“深挖”,何处应“高筑”,将后世的水利工程思维融入其中。
“诏书第三,当谋预防之远图。”
这才是范钰的核心。
他提出,水患过后,需由工部牵头,地方协同,对江南水系进行一次彻查。
建立水文监测站,绘制详细的水情地图,并设立“防汛预警”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各级官员,与政绩考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