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魏明来了

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国子监内的范钰。*零^点-墈+书· !哽?歆·罪\全~

他有了周鸿儒给的庇护,还有之前卖书赚的钱,如今当真是有钱有闲,心无旁骛。

国子监的课程,远非寻常书院可比。

经义课上,当博士讲到《春秋》“微言大义”时,监生们还在引经据典,阐述古意。

范钰却能站起来,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精准地剖析当今朝堂上,宗室藩王与中央集权的潜在矛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引得授课博士都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满堂皆惊。

要知道,在座的不是老大不小的举人,就是勋贵世家的子弟,哪个不是人精?

一个七岁孩童,竟有如此眼光和见识?

算学研讨中,几位精通此道的监生为了一道关于“天元术”的难题争论不休,甚至请来了司天监的官员共同探讨,也迟迟没有定论。

范钰只是旁听了片刻,便走上前,用几根小木棍在沙盘上演算。

他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未知数”,用后世的代数思维,将复杂的古法算题,简化成了几道清晰明了的算式。

当最终结果被他轻而易举地推演出来时,整个算学馆鸦雀无声。`小_税′C¢m?s` ~最¢鑫/璋¢踕~更/芯/快*

那位司天监的官员,看着沙盘上简洁而优美的解法,瞠目结舌,喃喃自语:“鬼才……真是鬼才……”

起初,还有些自视甚高的监生,想在学问上压一压这个“神童”的风头。

一位出身清流世家,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的监生,在一次文会上,故意用一个生僻的典故来为难范钰。

范钰不仅当场道出了典故出处,还顺着这个典故,引申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最后反问一句:“不知学长所问,是哪一种?”

那位举人学长当场闹了个大红脸,尴尬不己。

但范钰却没有穷追猛打,反而谦逊地表示,自己也是从某本孤本上偶然看到,见解浅薄,还望学长指教。

这一下,既显露了才学,又给了对方面子。

那举人学长回去后,思索良久,第二天竟主动带着那本孤本前来,与范钰真心实意地探讨学问。

渐渐地,国子监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二十五岁,不乏白发苍苍老举人的监生们,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围着一个七岁的孩子。

他们不再是抱着考校或者看热闹的心态,而是真正地将他当作一个学问精深、值得尊敬的同窗。*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范钰,你昨日所言的‘以商代税’之法,我细思一夜,觉得大有可为,能否再与我等详谈?”

“范师弟,这道《九章算术》的题,卡了我三天,还请不吝赐教!”

范钰来者不拒,既不藏私,也不骄傲自满。

他用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眼界,为这些人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

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为学之道与处世经验。

高台之上,周鸿儒凭栏而望,看着那被众人簇拥在中央,正侃侃而谈的小小身影,抚着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