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天意即民意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想看看这位三科案首,究竟能作出何等惊天动地的诗篇。′s′y?w?b+o~o!k..,c,o*m_
连王老大人都捋着胡须,露出期待的神色。
在万众瞩目之下,范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用他那带着童音的嗓子,不疾不徐地念道:
“独上高楼看云飞,
秋光满城催客归。
莫言此间菊正好,
不及故园一枝菲。”
念完,他便坐下了。
园中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首诗……怎么说呢?
工整,应景,也确实有几分思亲的愁绪。
但……也就这样了。
平淡,太平淡了!
完全没有众人期待中那种石破天惊的才气,没有惊艳绝伦的辞藻,更没有深奥的典故。
就像一个熟读诗书的普通学子,在先生的要求下,交上的一份中规中矩的功课。
短暂的寂静后,人群中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一些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另一些人则交换着了然的眼神。
看来,这神童也不过如此。
或许精于经义策论,于诗词一道,却非所长。
想来,之前的了无痕也许是偶然之作。
甚至是白清源的手笔……
魏明坐在角落里,心情复杂。¢微·趣~暁~税- ^追·蕞¢新_璋.节?
只有王老大人,深深看了范钰一眼。
他怀疑,这孩子是在藏拙。
毕竟能写出了无痕,能被圣上嘉奖的才学,不可能只有这样。
年纪不大,心机却深沉得可怕。
在万众期待的最高点,他偏偏选择最平淡的方式落地。
这份定力,比写出一百首惊艳的诗词更难得。
范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己经顶着“案首”和“天子门生”两个光环,太过耀眼了。
再在诗词上碾压全场,那就是不给前辈和同辈留活路,是自寻死路。
他今天来,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融入这个圈子。
一个在经义上无懈可击,但在诗词上表现平平的天才,才是一个更容易被接纳的天才。
然而,范钰想低调,却有人偏不让他如愿。
一个身穿明德书院服饰的青年才俊站了起来。
他面如冠玉,气度不凡,正是本届乡试的亚魁,明德书院耗费无数心血培养的头号种子,林景轩。
在来之前,便被林玉淳授意打压范钰。
他先是对着王老大人和众人一揖,然后转向范钰,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
“范案首大才,学生林景轩,佩服之至。”
他开口,声音朗朗,“刚才范案首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真意切,令人动容。\c¢u?i~w_e·i^j+u!.^i`n~f?o~只是……”
他故意拉长了声音,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只是,学生近日研读《礼记》,对《王制》篇中一句‘有不祭则修意’的‘修意’二字,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范案首可否为我等解惑一二?”
来了。
范钰心中冷笑一声。
这个问题,问得极刁钻。
“修意”二字,在经义中本就有争议,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是个人修身的问题;往大了说,能牵扯到君王德政、天人感应的儒家核心理论。
答得浅了,显得他学问不精。
答得深了,一旦有任何疏漏,就会被无限放大,当场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