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就是这脑子不大好使呀
蒙古人又兵伐大同,因为大同被攻破过,而太原卫这样的强卫也经历叛乱,朝廷异常紧张。
眼看着大同和宣府不断发生小规模的战事,朝廷从京城源源不断运送物资和军队上去,加上冬天像是要早来,沈砚不得不尽快收缩银根,避免到了明年春上,通过债券借的钱兑付不出来。
为避免战争带来的萧条,加上京城这边车马行已经一家独大,沈砚终于做出重要的决定,正式进军通州。
开拓通州,其实不只是为了车马行。
通州是运河的尽头,在通州站住脚,自己就能通过这个跳板,把生意做到南方去。
以现在大晟军队的糜烂程度,沈砚不认为战争短时间内能结束得了。
现在他的雇工,在册的就已经二三千人之多,他不南向,到时候京城周遭因为战争,生意淡下来,这么多人怎么养活呢?
所以进通州,立足通州,再向南,这是未雨绸缪。
这是京西的战略决策。
谁都阻止不了。
车马行已经在降低车马产量。
沈砚在大院里,开始琢磨漕船和剥船的生产和制作了。
而把生意做过去,在吕不白的布置下,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因为他总能未卜先知一样抢得先手,现在沈砚都喊他吕不凡先生。
康六在那边干的不错,陶、瓷、砖、瓦、煤都在销售。
金三的车行之前就兼并下来了。
吕不白还让人出手,在张家湾靠近码头的地方买了十几亩地。
有这么几步就够了。
特别是画龙点睛买了张家湾的地。
漕船在码头卸货,要找人干活。
马车和苦力近在咫尺,自然就有生意。
从码头接完货,到金三的车行进行分流,再经过金三的商行,形成到京城或其他地区的客运和货运路线。
与此同时,周前带着承平和顺义的大班下去与京城商贾谈合作,要直接替他们从码头接货。
其实他们也经常用车行的车,只不过知道通州的规矩,往往都是从京城带车去,给那边的人说是他们自己的车马。
现在京西要包装卸,接完货给他们拉到京城,拉至京城如果没有地方放,东便门外还有仓库。
这样一来,等于京西的车直接接货,送来京城。虽然商户不知道返程还拉不拉东西,却是知道,这不是等于京西为他们承担了一半的车费呢?
所以几乎所有经常往来于通州和京城的商人,只要去谈,没有谈不成的。
张家港那边炸了鞭炮就营业了。
通州那边的脚力和帮派一看京西招呼也不打,就在家门口抢生意,当天就在门口闹事儿。
双方打了一架。
打完之后,帮派吃了亏告状。
陈千户就把京西的人和车全扣了。
他们以为可以消停。
谁知道沈砚这边眉头都没皱一下,人还没找官府保出来,为了不耽误京城这边的客户,又派二百多人车去了。
他也亲自带着吕不白等人,喊上顺天府的潘副指挥使,带了一百多兵,到通州协调关系。
谈判桌上,通州官府从五品知州、张、陈两位千户,顺天府的漕运通判柳宗越全部先到场了。
大家不只是拿帮派和漕运的钱拿到手软,关键是大家还有那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你京城的车马行和苦力,怎么能开到我们漕帮的范围呢?
知州跟柳宗越都是文官,相互小声商量,张、陈两千户则坐在另外的地方小声说话。
因为打招呼的人是顺天府兵房通判潘连阔,等于是柳宗越的同事。柳宗越自认为知道一些原委,主动介绍说:“听潘通判的意思,这是拿京城五城兵马司做靠山的商行,劝不住,非要把生意做过来。”
知州说:“他谁做后台,规矩是规矩,我们要是到京城去做生意,干活,京城的行会让呢?”
正说着,帮派的人也陆陆续续到了。
有人提前告诉说:“几位老爷。抓的人没有放走吧。他们那地儿怎么又上来那么多人和车?”
说没放人,其中一个帮派的头目说:“坏了。他们又上来了两三百人。”
他诉苦说:“各位老爷,要是这样,我们只能把他们打走。要不这样,你们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康六先到了。
他为东家打前站,先来看看,现在胆气也壮,带了十几个人,只不过都留在了外面,听人大言不惭,当场一摆衣袍说:“你们敢?!只要说官府放任不管,我们怕你们?我们东家说了,大家公平竞争,你们官府上的生意不会给我们做,我们跟你们抢不走,私人货物,你们凭什么不让我们接,凭什么抓我们的人,扣我们的车?这事儿不给个交代,没完,还有,我们东家还说,你们抓走多少人,他就抓走多少人,咱们看看谁的人多。”
陈千户都被他威胁笑了:“你们跟漕运比人多?漕运在籍12万人。还不连各路的漕帮。”
康六附身问:“你们这些人都在通州吗?"
陈千户怒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你什么玩意儿,一个帮派的头目,跟本千户指手画脚。我告诉你们,不要张狂,你们来多少人,我们抓多少人,我们就抓你们的人……”
说话间,沈砚已经进来。
他是跟潘通判一起的。
潘通判兼了五城兵马司的副职,本身官职也不涉及运河,所以对沈砚来说是自己人。
沈砚抱了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