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已经不用找了,殿下自己找到了
那么这一次被抓,好汉不吃眼前亏,他听话得很,让干啥干啥。
审了几句,因为太听话没意思,沈砚最终决定先把人关起来,让事情酝酿半夜,放到天亮再审讯。
皇宫那边,皇帝跟太子在宫里吵了起来。
皇帝说五城兵马司无法无天。
太子说五城兵马司没错,是秉公执法,父皇要是觉得这都有问题,干脆把自己废了得了。
从下半夜吵到天亮,从后宫吵到朝堂。
到了朝会上,有人想博取众大臣的同理心,上来参奏,说五城兵马司无法无天,这样一来,是不是无上权力,谁都能抓?
要是谁想抓就抓,京城周边的官吏,岂不人人自危?
其实他错了,五城兵马司再不济,不能无视三法司,难不成把权力还给诏狱,那才是真黑暗,真恐怖,三法司还插不上手。
太子大理寺有人出列,架梁子了。
他说此人危言耸听。
五城兵马司抓人带走,是强制性传唤,因为很多案件突发,百姓都是后报案的,不能因为人已经不在现扬,回家了,就可以不管了,所以三法司同意五城兵马司进行强制传唤,并上门抓人,至于是否需要拘禁,则把后续权力下放给巡城御史赵可怀核准。
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员,争相出列,帮助证明,说这是刘指挥使五城合一后,鉴于以前百姓报案无门,五城兵马司不接事后报案,让去刑部或者顺天府而做的更正。
一阵争相证明。
让皇帝有点失神。
不都说五城兵马司胡搞,当初把都察院都察御史都带走训诫了吗?
不恨他?
不趁机报复回去?
皇帝看向勋贵集团。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高级武官会参与朝会,往常这些人跟文官集团是对立面。
今天,眼看文官集团偏向太子,却集体沉默着。
英国公是太子的外公,这事儿奔着太子,谁能傻逼到这种程度,为了保咸宁侯跳出来叫嚣?
咸宁侯虽然交结文官,毕竟羽翼还没丰满。
很快,朝会上很多没想法的朝臣,越发感觉到不对劲儿了,已经成为一面倒的架势。
刘行知也是第一次上朝会。
之前都是因为官小,杂号衙门不受重视,根本没有资格来大小朝会的。
没错。别看他现在是四品官,但因为是衙门五合一升上来的,满地走的那种武官等级,每逢大朝会,人手一旦不够,他是要带上他的人去点路灯的,自然也没资格参加。
被传来问话,怕自己害怕,袖子里还藏了点酒,喝了二两才觉得好一些,起码没那么发抖了。
皇帝只好找他捏,问他:”刘行知。你可知罪?”
刘行知趴那儿半天。
他硬着头皮,想反驳不敢反驳,想顺从知道没法顺从。
他认个罪,太子他们就不好硬杠了。
他就发抖地说:“陛下觉得有罪就有罪,陛下觉得没罪就没罪。这罪不罪,陛下说了算。”
朝会都为这句话哑了好一会儿,大家假装来在这儿你争我吵,讲事实摆道理。
其实不是皇帝你想偏向谁的问题吗?不是皇帝你在逼着大伙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吗?
旁边又有人替太子说话:“五城兵马司若畏惧官高,不敢处置,从内城大臣的宅邸到皇宫,也没有多少距离,若有人图谋不轨,陛下又奈何?今日五城兵马司前往抓捕咸宁侯,大家觉得人人自危了,但若五城兵马司谁不得势去欺负谁,任权贵指使差遣,一旦底层官吏和老百姓惹怒了权贵,又该怎么活呢?所以臣以为抓的是谁无所谓,事由是否清晰,该不该抓,程序走了没有,才应该是众人关注的地方。”
众人一看。
刑部尚书已经下扬了。
朝堂上又是一片鸦雀。
刚刚虽然大家发言,但堂官未动,眼下刑部尚书悍然下扬,是他成了太子的人,还是他已经义愤填膺?
他下扬干什么呢?
马上又有人发声了:“咸宁侯早就对太子不满了,自从女儿成了贵妃,在外头大肆声张,大量交结文官,他算个什么东西……”
众人看过去,五军都督府有人说话了。
站队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