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立威于外,立信于内(2)
五城兵马司竟把督察院给查了,这真是破天荒了。
要知道这两家其实有一定的隶属关系,先朝皇帝曾经设立巡城御史一职,当时的巡城御史由督察院派遣,五城兵马司虽仍隶属于兵部,但要接受督察院派来的巡城御史的监督。
不过这种监督属于临时佥派的性质,过后因为五城兵马司事情太多,越管越不行,还拖累御史遭人恨,督察院又不要它了。
当年王恭厂火药爆炸,防火的政令和措施,朝廷也确实出台了,有一段时期三令五申,极为严苛,要求五城兵马司与各官署联动,每日黄昏后,兵马司差人到各官署周边鸣锣警示 “禁火”,官署门卫需配合检查火种。
当时的细文措施还是督察院出的,洋洋洒洒多少条,要求约谈主官,训诫、弹劾、纠正等等,但督察院万万没想到有这么一天,他们自己被兵马司查了。
左都御史马文秉收到消息,揉眉心揉了半天,想知道是不是冲他本人的。
我们没仓库,也不是防火重地,怎么就旧事重提了呢?
他没敢托大。
因为要上早朝,如果五城兵马司的浑人瞎搞,趁他上早朝期间把门给封了,御史们没地方上班,还不天下大乱呢?
要真是成这样了,御史们争相上书,说什么也要把兵马司指挥给治罪,但是对于督察院来说,也是大丑闻,这不是弹劾百官的衙门反而被兵马司这种杂役衙门给克了?
他心里气,但是人赶去了,还让他的管家拿着他的名刺去看看兵部谁值班主事。
到督查院衙门,马大人都没下车,颐指气使,黑着脸给家丁说:“让兵马司指挥滚过来见我。”
片刻之后,家丁带着哭腔回来:“老爷,人不买账,我原话一说,那人直接就让人掌我嘴,问我有何权力令朝廷命官滚过去……”
扎手了。
马文秉火冒三丈,师爷在一旁说:“老爷您莫要跟那些武浑人较劲。”
也算给提醒了。
没错,他名不经传个小官,如果你当场怎么不了他,你比他丢人,马文秉下了马车,立刻有下属汇集过来,一行十余人竟然都穿了官服,像是连成一片红云烧了过去。
到了沈砚面前,沈砚拱手往皇宫一拜,义正词严说:“我部指挥大人已亲自前往东宫,向太子殿下据实禀报,尔等谁是马左都御史,可知罪……”
这话差点把马文秉吓到了。
不是?
他的意思是说,是太子让他们来的,太子在问我可知罪?
像这么说的,又不像是。
马文秉压住火问他:“老夫就是马文秉,你的意思是说,是太子让你查我官署的,你想干什么呀?”
沈砚冷笑说:“我觉得身为左都御史,阁下最无资格问我想干什么,而是该问你想干什么。我五城兵马司例行检查防火设施,到你官署,发现太平缸内不存备水,杂物堆积,还都是易燃的文册,过于狭窄的走廊内门,以律进行训诫,你要依仗官势,拒不认错、自查、纠正是吗?”
他问:“你作为督察院第一人,都是这样法不责己的么?”
卧槽。
马文秉早年也是挂兵部职,在辽东打过仗的,那火蹭蹭往上冒,被他一个小泥官拿捏,不得已说:“你说的对,你说要怎么办吧?”
沈砚说:“移步五城兵马司,为东西二城做表率,认错认罚,给予纠正方案,我已经让手下把你们的问题都罗列好了,万望大人收住脾气,不要把双赢的局面演绎成双输。新年将近,本已是火灾多发时节,若纠察百官的督察院能配合五城兵马司巡检,我想各个官署均不敢造次,则马都御史受不入流官吏纠错,以人为镜正衣冠,可谓佳话,而我新五城兵马司也可在艰难之中开创局面。”
马文秉明白了。
他大爷吧。
他们五城兵马司五合一之后,因为上来的是太子心腹爱将,新官上任三把火,挑督察院杀鸡儆猴呢。
他再压压火,寻思说:“我还必须得配合你呢?”
沈砚说:“不然呢?日后督察院弹劾百官,百官问您马都御史,你法不责己呢,知法犯法呢?你不正己,如何正人呢?”
马文秉歪头看向一处。
这会儿他发现自己竟然没以前气了。
把人带到五城兵马司东城兵马司衙门,沈砚进去找找,没想到刘行知已经脱身,脱身之后心中害怕,跑去找太子去了。
沈砚想逼他跟马文秉等人谈一谈呢,没想到他不在,他既然不在,那就由自己这个师爷代劳训诫了。
他请马文秉和几位御史入座,抱拳道:“家大人诚意伯世孙刘行知已往东宫,托小人与几位大人交代防火事宜。小人姓沈,腆为刘府师爷……”
马文秉脸上的严肃瞬间垮掉,露出一副 “我是不是听错了” 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