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怎么都觉得现在的风气和思潮都有点儿不对劲儿
打发周全回去打磨木件,沈砚找到自己的借书贴,带上纸笔去了国子监。
在大晟朝,除了通过科举、荐举等正规途径进入国子监的生员外,还有一类,就是沈砚这样的,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资格的群体,称为 “捐监生” 或 “例监”。
这一群体与大晟的财政相关,与部分师长的收入相关,所以其身份、待遇与正规监生大为不同。
本来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希望能上课的,通过在校学习走向科考,但国子监师长们认为,多数人占用着朝廷资源而且培养不出来,所以,国子监很快就以难以容纳为名,允许捐监生 “自备资斧,不必常住在监”,仅在考核、朝会或历事时到校。
就这样,国子监很快成了捐监生养起来的机构,但师长也好,正经监生也罢,就又极看不起这群捐监生。
而大晟勋贵子弟要想入国子监,也不是绝对不行,需要皇帝恩准的,属于个别恩宠,而非制度性安排,即便能入监,入监后,多数也跟混一样,并无专属班级,是与其他监生混编在六堂,又因身份特殊免于常规考核……所以最近十年吧,勋贵子弟入太学的人可能不超过十个。
沈砚能混进来读书,还是因为跟他定亲的未婚妻柳家小姐是礼部侍郎柳钧正的千金,柳家人怕未来夫婿不知书,应沈砚祖父的要求,就想办法把他送了进去。
送进去的时候,还没说捐监生不能入学听课,那时候不但可以住校,跟其它监生一起听课,月底还给发补贴,但后来就不行了,直接就被学校赶回家了。
沈砚匆匆来,也不用先去自己所在的初级堂,而是直奔典籍室,凭借自己的借书贴在里头用心翻阅【未央大典】。
《未央大典》是大晟未央年间编纂的一部集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全书 22877 卷,约 3.7 亿字,分装成 11095 册,收录典籍达七八千种,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各种你在民间找不到的书籍和内容,都能在里头找到。
关键是它是官府编撰的,在营造内容方面,将没有佚失的历朝、历代工部营造图集都收录了进去。
这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将建筑图式编纂入库的图书了。
因为调阅查询费劲,午饭他都没顾得吃,最终把几种亭子的构造,样式一一找到,又画图又记笔记,把制式官亭的一般标准尺寸都复录下来。
纸张上写得密密麻麻。
他是练过工笔画的,自觉自己画的比典籍中画的还好,还很满意,完成之后,装好簪笔墨汁,心说造亭已经没有了问题,就站起来离开。
走出去的时候,正好碰到自己同窗杜叙了,人摆着手喊他:“沈生。沈生。”
杜叙是正儿八经的监生,品学兼优,现在都已经进了率性堂,是当初沈砚在监中上课时最好的朋友之一。
沈砚也一脸激动,折折自己誊抄的笔记,上去给他行礼,然后勾肩搭背说话。
杜叙说:“沈生你还不打算去考个出身吗?我知你刻苦认真,但你直到现在好像一次科考都没参加过吧?你要是参加考试,我相信你就不会因为捐监生被赶回家去了。”
沈砚不由叹气。
杜叙又问:“你捐个监生,一年掏那么多钱,现在又不给你入监读书,总不能只为了偶尔来国子监一趟,借阅借阅书籍吧?我好久都没见到你,心中欢喜得很,就想着你能回来,我们相互交流,一起攻读,下一回直接参加乡试。”
这咋说了。
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呀。
沈砚比他个子高,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就算了,我现在正在学习营造,将来我怕是走不了科举这条路。”
也没说死。
万一将来大赦天下,自己不再是逃犯的身份了,而且因为没了威宁伯爵位的牵绊,另外出籍,谁能说自己一定就不能科考呢。
杜叙白了他一眼:“你就是旁骛了,读书只有只读圣贤书,才不会分神,课业上的进步才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