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听闻威宁伯死,为他报仇来的?(第2页)
皇帝问太子:“太子觉得应该怎么办?”
太子想也不想说:“汇昌伯怪故威宁伯未能全功,儿臣的意思是,不如派汇昌伯领军,仿威宁伯少量抽调京营,至南方后于各各府所抽兵,若能平定匪患,全功封赏,若不能全功,还有小股残存,则治罪……”
汇昌伯一下懵了,左右看看,发现大家突然安静了,没人反驳太子的提议,说不行,连忙站出来说:“启禀殿下。臣老迈,恐怕有心无力,诸位将军本事都比臣的大,怎么就想到让臣去了呢。”
太子说:“万一各位国公各位侯伯领兵,南下剿匪,回来之后,你再怪他们未能全功,欺世盗名呢?我看您老人家去,目前是最保险的。”
众人哄笑。
皇帝也知道他不行。
外戚混上来的爵位,自己的舅舅,七老八十了,你让他去,没到江南,人就死在路上咋办?
他打断说:“你就别逗他了。太子你有什么想法,你也谈一谈,现在英国公的意思是,此贼疥癣小疾,不用放在心上,责令闵省巡抚以自己的标营人马收复失地,找出是哪股海匪作案,上岛剿灭之即可。”
他又说:“曹国公的意思则是,由京营出兵,着一将领快速南下,尽快解决匪患。”
他还说:“文官这边的意思,是开放海禁,说这个沿海匪患,多数是因为禁海造成的边民困苦所致,单纯的镇压,犹如抱薪救火。”
他总结说:“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
太子说:“以臣之见,京营不必动,海禁是否开放,可以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犯我大晟者必亡,这股海匪必须尽快剿除,孤王的意思是,父皇快速给沈家平反,于威宁伯治下旧将中择取一人,迅速征调先前老卒,根据地方情报,快速灭此匪患,之后这一军,不再遣散归其府所,而令其筹备舟师,为长久安定打下基础。”
皇帝大吃一惊:“你认为威宁伯无过?”
太子说:“儿臣认为无过,此时海匪作乱,虽不知其动机何在,但算着时间,仅仅是威宁伯之死传至南国,儿臣以为,威宁伯剿贼日久必有积威,所部将士定然积累了与海匪作战的丰富经验。这个时候从京城调兵也好,选将也罢,前往南方,想要熟悉情况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不值当。”
朝堂之上一片安静。
汇昌伯似曾看到皇帝在使眼色,又跳出来说:“老臣反对。这功是功过是过,怎么不是倭寇与威宁伯勾结,听闻威宁伯死,为他报仇来的?”
太子说:“那就查到底嘛,掀开盖子,看一看到底是功还是过,是罪责还是冤案,而且不但一查到底,在结案之前,不得以罪臣称沈家,沈家之独子,亦不再予以逃犯追捕,但江南之事,仍应以儿臣之意照办,快办,威宁伯剿匪之余威尚在,一旦怠慢从事,时日若长,海寇皆以为我大晟再无克星,又会复乱,恳请父皇圣裁。”
他竟然把声音都压下去了。
众人似乎这时才发现,相貌柔弱如好女的太子,竟然有如此强势的一面。
户部尚书还不敢相信:“海禁也可以开放?”
太子道:“自海匪泛滥以来,地方上纠其原因,多称是禁海所致,既然如此,放开并无不可,介时各地再难以此理由诿过,地方治地再出现问题,父母官首当其冲,负起保土之责,城若破,领朝廷俸禄者,无论是官,是吏,是役,与地共存亡。”
皇帝咳嗽了一声。
太子连忙回身,抱拳行礼。
皇帝说:“太子太武断了,太平盛世的,我看不如以英国公的办法先试一试,同时按曹国公的意思调动京营,两手准备,曹国公也亲自去一趟,如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