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当当 作品

第 20 章 听闻威宁伯死,为他报仇来的?

到了文华殿,内阁的官员等了一片。

不等太子询问,李贤作为太子的老师,就凑旁边告诉说:“殿下。通政司那边收到八百里加急,沿海又起倭事了,闵省沦陷了一个县城,怎么办?御前内阁那边肯定也已经给陛下报了,我们怎么办,如果陛下问太子,殿下发表不发表什么意见?”

大晟言下的内阁,其实是双内阁,但都是辅政性质的。

说白了,这时候的内阁成员都是顾问。

一个在御前,是御前阁臣,他们在辅助皇帝。

一个是太子这边,是太子的顾问,因为在文渊阁办公,又叫文渊阁阁臣。

这两个小团体也渐渐各为其主。

李贤现在想的倒不是怎么彻底解决问题,而是太子如何成为皇帝眼中百分之百满意的接班人。

这能咋办?

沈伍光案,现在满城风雨。

也是人家倭寇争气,这个时候又闹了一回。

他们是想告诉大晟朝廷,沈伍光根本没把他们剿灭完?

还是知道沈将军在冤案中人没了,因相互勾结或者惺惺相惜,夺个县城纪念一下?

这是不是显得连贯了点儿?

太子反倒镇定。

起码诬陷沈伍光的东海双鱼岛汪载纯人还在。

沈伍光南下平寇,虽是在南方卫所选的兵,但他哪来舟师到海岛上去呢?

虽然近处的海岛,可以征集民船,但远一点,就无能为力。

更何况班师是朝廷的决定,而按照大晟军队用兵制度,军队战胜之后,要交还兵卒回各自府所……也未留军队镇守。

一两个漏网之鱼这时候跳出来作乱,太正常不过了,如果再有人在背后指使,那更是合情合理。

李贤说:“这事陛下说不定已经知道了,倘若他征询太子的意见,问计于太子,殿下以为该如何献策?”

太子深吸一口气,反问李贤:“以先生之见呢?”

李贤道:“万不可再鞭尸沈家,徒劳无益,先解决眼下之急,则是再图长远之计,最终怎么根除。你要知道,最近又有开放海禁的声音呀。”

太子沉默不语。

这时候再闹倭寇,总让人觉得有什么阴谋在背后,但要如何应对,对朝廷来说又让人愁。

他要求说:“把军报给孤王,孤王想先看一眼倭寇的规模。”

草草把通政司转来的军报看完,那边皇帝已经派人来请他去了。

看来今天早朝虽然未朝,但马上开始成了午朝。

到了之后,相关大臣和一些武勋已经到场,规模也不算太大,估算一下人数,四、五十人之多。

果然大家争相鞭尸威宁伯爵。

太子不由哂笑,这都是顺着他父皇的意思,反正沈伍光死了,如何说他,他也爬不起来,而皇帝对沈家仍有成见,这个时候,批评沈伍光除恶未尽,是政治风险最小的。

否则你能提出什么解决办法?

打造一支庞大舟师,见海岛就剿灭?

还是再派一员将领,南下坐镇三、五年,眼下不是胡总督和朱伍光那时候了,那个时候,倭寇可不是这一起,眼下这只是一起,就又大兵压境了?

这种大炮打蚊子的方案也不可取,时间一长,倭寇还在,朝廷因为顾此失彼,来回奔波,累垮掉了。

太子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往下扫视,左侧英国公,魏国公,曹国公等等在前排,以下又是其它勋贵武将。

文官体系那边,几位阁臣,还有六部的主事都在,外加兵部好几位官员。

这会儿文官的声音反而小,因为这摆明了就是残匪给朝廷颜色看看的,背后动机还不完全清楚。

但武将那边就太热闹了,闹得最凶的就是汇昌伯,就差点把沈伍光挖出来鞭尸,他是外戚,反而最没资格评价人家威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