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时过变迁
大历十四年(779年),长安城的紫宸殿内,新帝李适身着衮龙袍,接受百官朝贺。彼时的大唐,历经安史之乱的重创,藩镇割据如附骨之疽,宦官干政的阴影仍在朝堂弥漫。李适登基后,锐意革新,第一道诏令便严申“宦官不得干预军政”,将擅权的宦官尽数贬斥,又力排众议,任命素有才名的杨炎为宰相,着手整顿财政、厘清吏治,朝堂之上终现清明之气。
这年深秋,李适因巡查东都吏治,驾临洛阳行宫。夜深人静时,他批阅完奏折,指尖摩挲着案上一本泛黄的旧册,忽然想起年少时随师父在洛阳南市喝过的古羹——那羹汤用老母鸡慢炖半日,佐以山药、菌菇,醇厚鲜香,是他记忆里最温暖的滋味。次日天未亮,李适便屏退侍从,只带两名心腹护卫,换上一身青布长衫,头戴小帽,扮作寻常文士,悄悄出了行宫,朝着南市的方向走去。
洛阳南市依旧热闹,晨光里,挑着担子的小贩沿街吆喝,绸缎庄的伙计忙着卸门板,空气中混杂着胡饼的麦香与香料的气息。李适循着记忆中的路线穿行,可走到熟悉的街角,却愣住了——原先挂着“古羹店”黑木牌匾的地方,如今换了块新匾,上书“王记羹铺”四个墨字。他心中一动,推门走了进去。
店内陈设简单,几张方桌擦得锃亮,灶间传来咕嘟的炖菜声。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小二正忙着擦桌子,见有人进来,连忙转过身,堆起笑容:“客官里边请,要喝碗热羹不?咱这鸡汤羹可是洛阳一绝!”
李适在靠窗边的桌子坐下,目光扫过灶间的方向,轻声问道:“我记得以前这里,不叫这个名字吧?好像是叫‘古羹店’?”
小二愣了愣,随即笑道:“客官您是老洛阳吧?您说得对!俺家店主原先就是古羹店的小二,前几年老店主不知为啥突然关了店走了,店主便凑钱把这铺子盘了下来,还照着老方子做羹,就是换了个招牌。”
“原先的店主……为何要走?”李适端起小二递来的粗瓷茶碗,指尖微微收紧,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小二挠了挠头,脸上露出茫然的神色:“这俺就不知道了。听说老店主走得急,当天关了门,第二天就没人影了,连跟街坊邻居道别都没来得及。俺们店主还念叨过,说老店主的手艺好,可惜了。”
李适沉默着,指尖在茶碗沿轻轻划过。他想起师父当年突然离开的情景——也是一个深秋,师父只留下一封书信,说“天下将乱,吾当避世以待明君”,此后便杳无音讯。他原以为能在这古羹店寻到一丝线索,如今看来,仍是徒劳。又坐了片刻,他起身付了茶钱,对着小二道了声谢,缓缓走出店门。
刚踏出门槛,一阵秋风卷着落叶飘过,眼前忽然多了一道身影。那人头戴竹编斗笠,面具遮住了张脸,只露出一截下颌,身上穿着玄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枚玉珏,正是他暗中倚重的国师袁天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