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 作品

第四回 天池坪立坛 乡邻来聚义(第2页)

“对!我们信大佛主!”众人纷纷响应。

张羽勋看向李天保:“后生,你身手不错,为何不学一身本事保护乡邻?”

李天保想起家乡的苦难,单膝跪地:“若真能救百姓,我愿拜师学艺!”

三个月后,印江杉树乡天池坪。

李天保站在崖边,望着下面忙碌的百姓。三十多个汉子正在平整场地,妇女们用稻草和泥巴糊神坛墙壁,孩子们在周围捡拾石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个月前,他在稳坪学到了“刀砍不伤”的技巧——原来张羽勋用的是特制的软刀,刀刃薄如纸,砍在涂了滑石粉的皮肤上会弹开;“神水治病”则是用草药熬制的汤药,能缓解疼痛却治不了根本。

“天保哥,坛基打好了,你看看行不?”李天顺跑过来,脸上沾着泥灰,手里拿着根红绸带。

李天保点点头,走到场地中央。天池坪地势险要,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山道进出,易守难攻。他选定这里设坛,是听从了张羽勋的建议:“神兵要想立足,必须有险可守。”

这三个月,他跟着张羽勋学了不少本事——不仅有“画符念咒”的障眼法,更有组织百姓、排兵布阵的真功夫。张羽勋教他:“民心才是真神,只要百姓信你,就能无往不利。”他还把自己珍藏的《纪乱诗》抄给李天保,诗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句子,让李天保更加坚定了护佑乡邻的决心。

“天保哥,李禄昌叔他们回来了!”有人喊道。李天保抬头,只见李禄昌带着五个汉子背着粮食和布匹走来,每人腰间都挎着大刀。李禄昌是杉树乡的老猎户,枪法准,为人正直,被李天保请来辅佐神坛。

“怎么样?”李天保迎上去。

“城里的商号愿意赊给我们粮食,说只要我们能护住商道,就分文不取。”李禄昌擦着汗,“不过周歪嘴的民团听说我们要设坛,放出话来要‘剿灭妖匪’。”

“来得正好。”李天保眼神锐利,“咱们正缺兵器,就让他们送上门来。”

李禄昌担忧道:“民团有步枪,我们只有大刀长矛,怕是……”

“不用担心。”李天保胸有成竹,“我在稳坪学了阵法,只要大家配合,定能以少胜多。”他指着周围的山势,“这里地势险要,我们可以在山道设伏,用滚石和竹箭先消耗他们,等他们冲进坪地,再用‘五虎群羊阵’围歼。”

说话间,远处传来锣鼓声。李天保抬头望去,只见十几个百姓举着一面红旗走来,旗上写着“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为首的是个白发老者,是杉树乡的老秀才,他走到李天保面前,将红旗递给他:“天保娃,这面旗是乡亲们连夜绣的,盼着你能带领大家过上太平日子。”

李天保接过红旗,旗杆沉甸甸的。他望着周围百姓期盼的眼神,突然单膝跪地,高举红旗:“我李天保在此立誓,今日在天池坪设坛,定要为黔东百姓讨个公道!坛规三条:一禁烟赌,二禁抢掠,三禁欺辱妇女!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好!”百姓齐声喝彩,纷纷跪地宣誓。李禄昌拿出酒坛,给每人倒了一碗酒,李天保带头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让他热血沸腾。

三天后,天池坪神坛正式落成。李天保穿着张羽勋送的青布道袍,手持桃木剑登上神坛。坛下聚集了五百多百姓,男女老少都有,不少人是从印江、德江甚至务川赶来的。

“今日设坛,不为封神,只为活命!”李天保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坪地,“官府逼我们死,我们就活出个人样来。

神坛落成当日午后,李天保要当众展示“神兵绝技”的消息传遍了杉树乡。附近村寨的百姓都涌到天池坪,连腿脚不便的老人都让儿孙背着来,想亲眼看看这能“刀枪不入”的本事。

坪地中央空出一片场地,李禄昌指挥着几个壮汉搬来五根碗口粗的松木,又抬来一捆闪着寒光的钢刀。李天保换了身短打,露出常年习武练就的结实臂膀,站在场中环视众人:“乡亲们都说神兵有刀砍不伤、枪打不进的本事,今天我就让大家开开眼。”

他先叫上李禄厚——这位铁匠出身的汉子臂力过人,手里握着柄最重的鬼头刀。“禄厚哥,照我背上砍。”李天保转过身,背脊挺直如松。

李禄厚犹豫着举起刀:“天保,这……”

“砍!”李天保一声断喝,“要是砍伤了,就当我学艺不精,不配当这个坛主!”

李禄厚咬咬牙,双手握刀狠狠劈下。刀锋带着风声落向李天保后背,众人惊呼着闭眼,只听“当”的一声脆响,像是砍在了铁板上。睁眼再看,李天保安然转身,后背的粗布衣服被劈开一道口子,皮肉却完好无损,连道红痕都没有。

“好!”坪地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有人当场跪地磕头:“真神显灵了!”

李天保摆摆手,又指着那五根松木:“接下来给大家露手‘脚挑叉’。”他脱掉草鞋,赤着脚走到松木前,深吸一口气,猛地抬膝,右脚如钢鞭般踢出,正踹在松木中段。只听“咔嚓”声响,碗口粗的松木竟被一脚踢断!

众人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李天保又让人搬来三根锋利的铁叉,叉齿闪着寒光。他运气沉腰,突然躺倒在地,让李禄昌将铁叉尖朝下,稳稳架在他肚皮上。“把剩下两根加上!”李天保声音沉稳,李禄昌虽心头发紧,还是依言在两边各加了一根铁叉。

三个壮汉站到铁叉另一端,踩着叉柄往下压。李天保肚皮微微凹陷,额上渗出冷汗,却始终面不改色。一炷香后,他猛喝一声,腹部发力,竟将三根铁叉顶得微微抬起!壮汉们慌忙跳下,李天保翻身站起,解开衣襟露出肚皮,只见上面只有几个浅浅的白印。

“神了!真是神了!”人群彻底沸腾,不少人挤上前要入坛拜师。连最开始怀疑的老秀才都捋着胡须感叹:“此等绝技,定能护佑乡邻。”

李天保却突然提高声音:“大家看清楚了!”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些白色粉末,“刚才刀砍不伤,是因为我后背抹了滑石粉,刀刃打滑;脚挑松木靠的是硬功,不是神力;肚皮顶叉是借了巧劲,分散了重量。”

众人愣住了,坪地瞬间安静。李天保环视着困惑的乡亲,朗声道:“世上没有真神,能护着我们的只有自己的拳头和团结的心!我李天保不搞装神弄鬼,只教大家强身健体、保家护院的真本事!信我这句话的,就留下入坛;信神仙的,现在走也不迟!”

短暂的沉默后,李禄昌第一个站出来:“我信天保!他要是想骗我们,何必说这些大实话?”

“对!我们信天保!”五百多百姓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山坳里回声阵阵。老秀才走上前,给李天保深深作揖:“坛主以诚待人,必能成大事。老朽愿将祖传的《武备志》献出来,助坛主教大家兵法战策。”

李天保拱手还礼,眼眶发热。他知道,自己没辜负张羽勋的嘱托——这位“大佛主”临行前说:“百姓信神,是因为活得太苦,要给他们希望,更要给他们真本事。”此刻他终于明白,比“刀枪不入”更有力的,是人心的凝聚。

神坛立起来的第三天,李天保在坪地中央竖起四块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坛规,正是他在沙子坡当众立誓的“四禁”:禁烟、禁酒、禁色、禁盗。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入坛的百姓已整齐地站在木牌前。李天保穿着干净的青布褂子,手里拿着藤条——这是张羽勋特意交代的,坛规如军纪,必须严明。

“今天不讲拳脚,只说规矩。”李天保的目光扫过众人,“咱们神兵不是乌合之众,是护佑乡邻的队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指着第一块木牌,“第一禁,禁烟赌。烟是鸦片,赌是陷阱,沾了这两样,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卖儿卖女,谁碰就按坛规处置!”

人群里有个干瘦的汉子低下头,他之前就因抽鸦片把家产败光,是李天保收留了他。李天保看在眼里,却没点名,只是加重语气:“入坛后,谁要是发现同伴有抽鸦片、聚赌的,立刻报上来,知情不报同罪。”

第二块木牌前,李天保指着“禁酒”二字:“平日里少喝可以,但值岗、作战前绝对不能沾酒。酒能乱性,误了大事要人命!上次德江的弟兄就是喝了酒,被民团偷袭得手,这个教训必须记牢。”

说到“禁色”,李天保特意提高声音:“咱们是救苦救难的神兵,不是欺男霸女的匪帮!谁家没有妻女姐妹?谁要是敢调戏妇女、强占民女,不用报我,按老规矩沉塘!”这话掷地有声,连旁边看热闹的姑娘媳妇都挺直了腰杆。

最后一块“禁盗”木牌前,李天保讲起自己的经历:“我爹是个货郎,走山路被劫匪抢了,回来大病一场去世的。咱们都是穷苦人,要抢就抢那些贪官劣绅的粮,分那些恶霸地主的财,谁要是敢偷乡亲的东西,别怪我藤条不认人!”

话音刚落,李禄厚揪着个后生过来:“天保,这小子昨天偷了王婆家两个红薯。”后生吓得脸色惨白,连连求饶:“坛主饶命,我实在太饿了……”

李天保盯着他看了半晌,问:“知道错了吗?”

“知道了!再也不敢了!”

“按坛规,偷乡亲东西该打二十藤条。”李天保接过藤条,却没立刻动手,“但念你初犯,又是饿极了,这次罚你去帮王婆家挑水劈柴半个月,敢不敢应?”

后生愣了愣,慌忙磕头:“敢!多谢坛主开恩!”

李天保又对众人说:“坛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禁的是恶,不是难。谁家有困难尽管开口,神坛分粮分衣,绝不会让弟兄们饿肚子。但要是明知故犯,天王老子来说情也没用!”

这时,几个妇女抱着布匹和针线走来,为首的是李禄昌的妻子,她把一块绣着“四禁坛规”的布幡递给李天保:“坛主,这是姐妹们连夜绣的,挂在神坛上,让大家天天看着,记在心里。”

布幡是用粗麻布做的,针脚虽不精致,字却绣得工工整整。李天保接过布幡,亲手挂在神坛中央,风吹过幡角,猎猎作响。他望着眼前五百多个眼神坚定的乡亲,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个神坛,更是黔东百姓的希望。

傍晚时分,李天保独自坐在神坛边,看着夕阳把群山染成金红色。李禄昌端来两碗糙米饭,上面各放着块咸菜:“天保,今天立了规矩,大家心里都亮堂了。刚才又有二十多个外乡百姓来入坛,都说要跟着咱们干。”

李天保扒了口饭,问:“周歪嘴那边有动静吗?”

“探子说他在城里招兵买马,还去印江县城请援兵了,估计过阵子就要来清剿。”李禄昌忧心忡忡,“咱们虽说人多了,但没几杆枪,真打起来怕是吃亏。”

李天保放下碗筷,望着远处的山峦:“我早想好了,明天开始教大家练‘鸳鸯阵’,再在山道上挖陷阱、设滚石。他周歪嘴要敢来,就让他尝尝天池坪的厉害。”他从怀里掏出张羽勋写的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民心即神兵,守土即守道。”

月光爬上神坛时,坪地里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百姓在练功。李天保知道,属于他们的战斗,很快就要开始了。而这天池坪上的星火,终将在黔东的暗夜中,燃起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