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 作品

长篇小说《木黄会师 》第二十集:曙光在前(第2页)

贺龙和关向应觉得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他们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山坳里燃起了篝火,映照着战士们坚毅的脸庞。贺龙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目光如炬:“同志们,敌人已经快撑不住了!明天拂晓,我们就发起总攻,把他们赶出乌蒙山,赶出毕节!让他们知道,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打倒敌人!保卫根据地!”战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得篝火火星四溅,在夜空中飞舞。田老幺举起手中的苗族弯刀,刀身在火光下闪着寒光:“为阿果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神兵队”的队员们纷纷举起武器响应,呐喊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惊得远处的野兽发出阵阵咆哮。

第二天拂晓,总攻的号角吹响了。红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从山上冲下来,红旗在队伍最前面飘扬,猎猎作响。田老幺的“神兵队”作为先锋,沿着陡峭的山坡直冲敌军的炮兵阵地。他们嘴里喊着冲锋的口号,手里挥舞着武器,像一群下山的猛虎,势不可挡。朝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战士们身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

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反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有的士兵还在睡梦中就被俘虏了,有的来不及拿起武器就狼狈逃窜。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枪声、爆炸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胜利的凯歌。田老幺带领“神兵队”很快就攻占了敌军的炮兵阵地,缴获了十几门大炮。他看着那些曾经给红军造成巨大伤亡的大炮,狠狠地踹了一脚:“现在“该轮到你们倒霉了!”说着,他指挥队员们调转炮口,对准敌军的营地,“给我轰!让他们也尝尝炮弹的滋味!”

炮手们迅速调整炮位,装弹、瞄准、发射,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轰!轰!”炮弹呼啸着飞向敌军营地,炸开一团团火光。敌军营地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帐篷被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红军战士们趁势发起猛攻,从各个方向冲向敌军阵地。小李和阿木并肩作战,小李枪法精准,一枪一个准,打倒了一个又一个敌人;阿木则挥舞着大刀,奋勇杀敌,刀光闪过,敌人纷纷倒下。他们相互配合,所向披靡,很快就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关向应站在指挥岗上,密切关注着战况,不断下达命令:“左翼部队加快进攻速度,牵制敌人兵力!右翼部队注意掩护,不要让敌人突围!”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通过通讯员传达到各个部队,指引着战士们向胜利前进。

战斗进行到中午,敌军的防线彻底崩溃。他们像丧家之犬一样沿着山路逃窜,红军战士们乘胜追击,一路上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杨德山老汉带着乡亲们也赶来支援,他们推着独轮车,给战士们送水送饭,有的还拿起锄头、扁担追赶逃兵,嘴里喊着:“别让他们跑了!”乡亲们的加入,让红军战士们的士气更加高涨。

有个老乡看到一个敌军士兵跑得飞快,眼看就要逃脱,他急中生智,拿起身边的一块石头扔了过去,正好砸中敌军士兵的腿,士兵惨叫一声倒在地上,被随后赶来的红军战士俘虏。老乡擦了擦汗,笑着说:“这些狗东西,想跑没那么容易!”

当夕阳再次洒向乌蒙山时,战斗终于结束了。红军战士们站在山顶上,举起武器欢呼胜利,红旗在山巅迎风飘扬,格外鲜艳。田老幺找到阿果牺牲的地方,把一束采来的野花放在那里,轻声说:“阿果,我们胜利了,你可以安息了。”野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

晚上,庆祝胜利的篝火晚会在山坳里举行。战士们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苏小红带领妇女互助队的姐妹们唱起了山歌:“月亮出来亮堂堂,红军打仗本领强,打跑敌人得解放,百姓幸福万年长。”她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在夜空中回荡,引得山上的鸟儿也跟着鸣叫起来。

田老幺和“神兵队”的队员们表演了苗族舞蹈,他们穿着民族服装,头戴银饰,随着鼓声翩翩起舞,银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十分动听。战士们还表演了自己编排的小品,讲述了红军战士与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又感动得热泪盈眶。

贺龙和关向应看着这欢乐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贺龙端起一碗米酒,大声说:“同志们,乡亲们,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让我们为胜利干杯!”大家纷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米酒的清香在嘴里回荡,甜丝丝的,带着胜利的喜悦。

关向应接着说:“胜利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抓紧时间休整,加强根据地建设,为迎接更大的胜利做好准备。”他的话语重心长,让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为根据地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毕节根据地开始了重建工作。红军战士们帮助乡亲们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房屋,他们搬来石头、运来泥土,和乡亲们一起砌墙、盖顶,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军装,却没人叫苦叫累。毕节城里,集市重新热闹起来,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店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

学校里,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又响了起来,他们坐在崭新的教室里,用着红军战士们送来的纸笔,认真地学习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着红军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课后,孩子们还会模仿红军战士的样子,玩起打仗的游戏,喊着“打倒敌人,保卫家园”的口号。

龙秀才的夜校也重新开课了,来学习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不仅有成年人,还有许多孩子。龙秀才教大家识字、写字,给大家讲解革命道理。他常说:“只有学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革命,才能过上好日子。”教室里的油灯亮到很晚,映照着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

王大山是夜校里最用功的学生之一,他以前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不仅能读写自己的名字,还能看懂红军的宣传标语了。他经常说:“是红军让我开了眼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革命做贡献。”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虽然字迹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认真和执着。

在根据地的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报名参加红军。他们怀着对革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成为了光荣的红军战士。杨石头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红军,田老幺亲自给他戴上了红领巾。“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了,要好好学习,好好打仗。”田老幺拍着他的肩膀说。杨石头用力点点头,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握紧了手中的步枪,仿佛已经做好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准备。

红军战士们还帮助乡亲们开垦荒地,播种庄稼。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教乡亲们如何施肥、如何除草,提高粮食产量。田埂上,战士们和乡亲们一起扶犁、插秧,欢声笑语不断。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在田地里茁壮成长,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丰收的希望。

妇女互助队的姐妹们也没闲着,她们纺纱织布,为战士们缝制军衣。织布机“咔嗒咔嗒”地响着,像一首欢快的乐曲。姐妹们一边织布,一边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们织出的布匹又结实又耐用,做成的军衣穿在战士们身上,温暖又舒适。

然而,红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知道,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为了实现全国的解放,为了让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红军决定继续踏上征程。

离开毕节的那天,天格外蓝,阳光格外灿烂。红军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城门。乡亲们早早地就等在路边,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煮熟的鸡蛋、烙好的饼子,还有亲手缝制的布鞋。杨德山老汉拉着贺龙的手,老泪纵横:“贺军长,你们可一定要回来啊!我们会在这里等着你们。”贺龙紧紧握着老汉的手,说:“大爷,您放心,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回来,到时候咱们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苏小红和妇女互助队的姐妹们相拥而泣,她们互相叮嘱着要保重身体。苏小红说:“姐妹们,我们虽然分开了,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们要好好生产,照顾好家人,等我们胜利的消息。”姐妹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不舍,有的姐妹还把自己亲手绣的荷包塞给苏小红,希望她能平安。

田老幺也和杨石头告别,他把自己心爱的步枪送给了杨石头:“这把枪跟着我立过不少功,现在送给你,你要好好保管,用它多杀敌人。”杨石头接过步枪,郑重地敬了个军礼:“请队长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他看着田老幺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队伍缓缓前进,乡亲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嘴里喊着:“红军再见!红军一路平安!”红军战士们也不断回头挥手致意,眼里含着泪水。直到走出很远,还能看到乡亲们的身影在原地伫立,像一座座雕像,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红二、六军团离开毕节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他们穿越了茫茫草地,草地上的水草丰美,却也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战士们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有的战士脚上磨起了水泡,却依然咬牙坚持。他们饿了就吃青稞面,渴了就喝草地上的积水,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信念从未动摇。

他们翻过了皑皑雪山,雪山高耸入云,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顽强地向上攀登。有的战士体力不支,晕倒在雪山上,战友们就把他抬起来,继续前进。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日与其他红军部队会师,共同抗击敌人。

4月28日,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成功。朱德、张国焘于4月30日立即发出贺电:“金沙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谨向横扫湘滇黔、万里转战的红二、六军团致以热烈的祝贺和革命敬礼!”贺龙、任弼时接电后,指示政治部将电文迅速传达到全军,这一贺电极大地鼓舞了红二、六军团的士气 ,广大指战员热烈盼望两大主力红军即将到来的胜利会师。

为策应红二、六军团行动,徐向前派红32军与红4军一部,由道孚南下,进占雅江,将国民党军李韫珩部阻止在雅江以东地区。此后,追击红二、六军团的国民党军相继停步,转为防堵红二、六军团南返,中央军薛岳部防守大渡河之线,对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采取封锁态势,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红二、六军团的计划彻底破产。

5月5日,红二、六军团从中甸分两路北上,红六军团经定乡、稻城、理化、瞻化至甘孜,红二军团经得荣、巴安、白玉至甘孜。一路上,他们先后征服了大小十多座雪山险阻,1000多名战士因疲劳缺氧、饥寒交迫倒在雪山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月3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红16师进抵理化以南的甲洼,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红32军胜利会师。6月22日,红六军团经瞻化到达甘孜普玉隆,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会合;30日下午,红二军团及总指挥部抵达绒巴岔。7月初,红二、六军团1.4万余人齐集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然而,此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思想仍在作祟,妄图拉着红二、六军团一同对抗中央。贺龙得知后,心中满是愤怒与担忧,他深知张国焘的行为将给革命带来巨大的危害。在一次会面中,贺龙见到张国焘,目光如炬,毫不畏惧地直视着他的眼睛,大声说道:“国焘同志,我们都是为了革命走到一起,党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分裂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贺龙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洪钟般在营帐中回荡,正气凛然,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张国焘被贺龙的气势震慑,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公然反驳。此后,贺龙、任弼时等红二、六军团领导,联合朱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正义力量,不断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作斗争,坚决抵制他的错误主张,坚定地维护着党的团结和统一。在他们的努力下,张国焘的分裂阴谋难以得逞,最终不得不放弃分裂计划,同意共同北上与中央会合。

7月2日,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城城郊举行会师大会。同日,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召开会议,讨论北上与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的问题,张国焘审时度势不得不同意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立即共同北上,与中央会合。

7月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由红二、六军和由红四方面军划归的第三十二军合编组成红二方面军,以贺龙为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兼红二军政治委员,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李达为参谋长,甘泗淇为政治部主任;陈伯钧为第六军军长、王震为政委,罗炳辉继续担任第三十二军军长、袁任远为政委。组建后,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开始协同北进。为加强领导,7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以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朱德、关向应、贺龙、徐向前、王震、陈昌浩等为委员,统一领导两个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1936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终于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也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