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六集:湘西深耕(第2页)
苏小红的肚子越来越大,但她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有一天,她去给伤员换药,发现一个小战士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她走上前去,轻声询问,才知道小战士想家了。苏小红心疼地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小战士,耐心地给他讲革命道理:“咱们现在吃苦受累,就是为了将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安心上学,让所有的爹娘都能过上好日子。”小战士听了,抹掉眼泪,坚定地说:“苏大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打仗,让天下的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贺龙带着“神兵队”又打了一场大胜仗。这次他们缴获了敌军的粮仓,里面储存着上万斤粮食。贺龙决定开仓放粮,让老乡们都能领取到粮食,度过难关。领粮的队伍排了几里地,老乡们捧着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个老人当场就要跪下磕头,贺龙赶紧把他扶起,说道:“老人家,使不得,咱们红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红军精神的感召,踊跃参加红军。永顺县一次就有三百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满怀热血,渴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关向应亲自给他们戴上红星帽,在誓师大会上,新战士们高高举起拳头,庄严宣誓:“打倒土豪劣绅,解放全中国!”他们的声音响彻山谷,久久回荡,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不久后,苏小红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贺龙得知后,高兴地给孩子取名“红根”,寓意红军的根深深地扎在湘西的土地上,必将茁壮成长。关向应送来一件小棉衣,上面绣着一颗鲜艳的五角星,饱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苏小红抱着孩子,看着窗外飘扬的红旗,轻声说:“红根啊,你要记住,你是红军的孩子,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秋收时节,湘鄂川黔根据地一片丰收的景象。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共享粮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乡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给红军送粮,表达着他们对红军的感激和拥护。关向应、贺龙和老乡们一起在晒谷场打谷,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村寨,处处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氛围。龙秀才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军民鱼水情”五个大字,贴在工农夜校的墙上,这是对根据地军民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
一天,任弼时来到永顺视察工作。他看着繁荣发展的根据地,心中十分高兴,感慨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咱们的根据地建设得非常好!”在工农夜校,他认真听了学员们的汇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又参观了妇女互助队的纺织成果,对她们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只要军民一心,团结奋斗,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夜幕降临,永顺县城灯火通明。工农夜校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吱呀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勤劳的赞歌;“神兵队”的战士们在月光下刻苦操练,他们的身影坚毅而挺拔,为保卫根据地时刻准备着。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岗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老关,你看,”贺龙指着远处的灯火,感慨地说,“咱们的根据地就像这星星之火,虽然现在还很微弱,但迟早会成燎原之势,照亮整个中国!”
关向应点点头,轻声唱起了《工农道理歌》。那熟悉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传到了每一个村寨,传到了每一个红军战士和老乡的心里。在这悠扬的歌声中,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湘西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革命的胜利积蓄着强大的力量。
冬天悄然来临,寒风凛冽,根据地的军民开始积极准备过冬。苏小红带着妇女们日夜赶工,缝制棉衣,她们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希望能让战士们和乡亲们都能穿上温暖的棉衣;关向应组织群众储存粮食,他仔细检查每一处粮仓,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贺龙则指挥部队加强防御,他亲自巡查每一个哨卡,制定周密的防御计划。在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里,工农夜校的学员们用自己种的棉花,为红军战士缝制了棉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爱之情。龙秀才有感而发,写下“众志成城”四个大字,贴在县城的城墙上,激励着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这天,关向应收到了中央的电报。电报中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和团结精神,并明确指示他们要继续巩固根据地建设,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关向应看完电报,激动地将电报递给贺龙:“老贺,你看!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贺龙接过电报,逐字逐句地读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他猛地一拍大腿:“好!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这封电报就是对咱们最大的鼓舞!”两人当即决定召开一次军民大会,把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每一个人。
大会当天,虽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会场里早已挤满了人。老乡们裹着厚厚的棉衣,红军战士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关向应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宣读了中央的电报,每念到一句赞扬的话语,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里满是自豪与激动。贺龙走上台,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高声说道:“同志们,老乡们!中央肯定了咱们的工作!这说明咱们的路走对了,咱们的付出值得!只要咱们军民一心,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台下的军民齐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胜利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散会后,老乡们纷纷行动起来,给红军送来了御寒的衣物和食物。有个老大娘颤巍巍地抱着一床棉被,找到红军伤员的住处,把棉被轻轻放在床上,心疼地说:“孩子们,你们为咱们打仗,可不能冻着。这床棉被虽然旧,但暖和,你们盖上。”红军战士们看着老大娘冻得通红的手,听着她朴实的话语,眼眶都湿润了,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战斗,保卫根据地,保卫老乡们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鄂川黔根据地越来越巩固。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他们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农夜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骨干,他们不仅能认字写字,还懂得了革命道理,成为了联系红军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妇女互助队成为了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她们在纺织、制盐、防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用勤劳的双手改善着根据地的生活;“神兵队”则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他们熟悉地形,作战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
关向应、贺龙等领导人深知,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军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始终坚持军民一家亲的原则,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有一次,关向应听说有户老乡家里的耕牛病了,立刻带着兽医赶过去,亲自守在牛棚外,直到耕牛脱离危险才离开。贺龙则常常和老乡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边犁地一边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在他们的带领下,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天夜里,关向应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星空,思绪万千。他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父母的嘱托和期盼;想起了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战友,他们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想起了根据地军民的一张张笑脸,那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奋斗,革命一定能够胜利,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崭新中国一定会到来。
贺龙则在灯下研究着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山脉、河流和道路。他知道,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一定会对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有坚强的红军队伍,有支持红军的人民群众。他仔细规划着下一步的战斗部署,思考着如何利用湘西的地形优势,发挥红军灵活机动的特点,粉碎敌人的进攻。灯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苏小红抱着红根,坐在灯下给丈夫周球保写信。红根已经会咿咿呀呀地叫“娘”了,小脸蛋红扑扑的,十分可爱。苏小红一边写,一边轻声念给红根听:“球保,根据地现在越来越好啦,工农夜校的学员越来越多,共享粮仓的粮食堆成了山,‘神兵队’又打了胜仗。红根也长本事了,会笑会叫娘了,等你回来,他肯定会叫爹了。你在前线要保重身体,好好打仗,不用惦记我们娘俩。我们在根据地等着你凯旋归来,等着你和我们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喜悦……”写完信,她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放进信封,仿佛把满满的思念和期盼都装了进去。
在这湘西的土地上,红军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革命的种子。他们一起开荒种地,一起纺线织布,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打击敌人。湘鄂川黔根据地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屹立在祖国的西南大地。它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稳固的后方,让红军能够养精蓄锐,不断发展壮大,也为革命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孩子们盼望着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农民们盼望着能永远拥有自己的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妇女们盼望着能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劳动、生活,不再受压迫和歧视;红军战士们盼望着能早日打跑敌人,让全国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春天又悄悄地来到了湘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田野里,农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耕作,他们哼着红军教的歌谣,干劲十足;工农夜校里,新的学员加入进来,读书声琅琅;妇女互助队的纺车又开始转动,织出了一匹匹崭新的棉布;“神兵队”的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刻苦操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关向应、贺龙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关向应说道:“老贺,你看这根据地,就像这春天的草木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贺龙点点头,豪迈地说:“是啊,只要咱们军民一心,坚持下去,革命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也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温暖而明亮。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故事还在继续,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情谊还在加深,革命的火种正在这里熊熊燃烧,照亮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革命的胜利一定会到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会在他们的手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