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被端上餐桌而不自知(第2页)
说到底,在军民鱼水情这一块,他们对先锋军的认知就是,初步跨入了门槛,但还没掌握精髓。
有点威胁,但是不多。而目前来看,机械收割能够有效的降低粮食损耗,与先锋军的合作有助于解决军队粮食短缺问题,大大增强他们的实力。
等到他们全军严阵以待,辅助先锋军的收割机车队,并广泛动员老百姓进行手动收割,终于完成了夏收大会战。
随后,他们便开始征收夏粮,并与军田的粮食一并归仓入库。最后统计得出,仅一个夏收,他们通过收税、军屯与向民间购粮等方式,总计收获了约2万吨粮食。
当他们将这一喜讯上报上去之后,当时可真是令不少人欢欣鼓舞。
但到了这时,中央才感觉到不对,这份糖衣是开开心心的吃了,炮弹可不好打回去。
夏收之后还有秋收,还有明年,还有后年。这要是断了合作,根据地的老百姓是会有怨言的。
嗯,这可真算得上是经典的先礼后兵,而且这份礼是备得足足的了,让人一点也挑不出刺来。
到了这一步,其实也用不着犹豫了,因为本来晋南这地盘确实是很难保得住,再加上农业上的合作。
这时,与先锋军撕破脸,就成为了一件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冒险行动。
当高层经过短暂的交流之后,最终达成了一致。
不过他们认为,撤兵归撤兵,姿态还是要做足,要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才能够在谈判桌上为己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而对于谈判代表的人选上,自然是要在前线部队中挑选,毕竟从陕北调人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而这个人必须得是一位能言善辩、见识广博、心理素质强大的无产阶级战士。
临汾,这座古老的晋南重镇,此刻
成了决定山西未来走向的关键棋眼。在一处相对僻静、临时充作谈判场所的院落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谈判桌的一边,坐着红军方面的代表,为首者是一位谈吐风趣却又目光如炬的红军师长。标志性的圆框眼镜后,锐利的眼神透过镜片,紧紧锁住桌对面的先锋军代表。
另一边,作为先锋军特使的林福生同样气度沉稳,嘴角甚至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胸有成竹的笑意。
谈判伊始,气氛便如绷紧的弓弦。围绕着“红军撤出山西”这个核心议题,尤其是富庶的河东产粮区归属,双方唇枪舌剑,寸土不让。
陈师长引经据典,从革命道义到战略需求,据理力争,强调河东对红军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他逻辑严密,言辞犀利,即使是最温和的陈述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作为先锋军代表的林福生同样针锋相对,搬出“合作历史”、“避免生灵涂炭”的大义名分,更将阎锡山的强硬态度和太原、阳泉的军事联动态势作为筹码,隐隐施压。
知识分子的“火药味”很快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