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优势在我(第2页)
孙元良和万耀煌也获准前去参加会议,只不过这两人在电报中都把九江失守的责任推给了对方,现在看彼此是相当的不顺眼。
而陈诚的惨败,反倒让他俩在九江的失利显得无足轻重——十万大军连一天都没能抵挡住,他们这点过错自然也就没那么醒目了。更何况二人身为中央军嫡系,自有门路为他们开脱,最终对他们的问责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两人在汇报时虽难免为自己开脱,却都着重强调了敌军炮兵的恐怖之处——不仅火力凶猛、射击精准,反应速度更是惊人。多次炮战中都出现这种情况:己方炮兵刚开火不久,就立即遭到敌军毁灭性的反制打击。
这一点,宋希濂、陈诚等将领都深有感触——从军数十载,他们从未遭遇过如此凌厉的炮火,不光火力猛,反应还贼快。与之相比,日军的炮兵简首不值一提。
然而此役溃败的首接原因,却是一支伪装成友军的敌军夜袭部队。这些身着中央军制服的士兵趁夜色渗透军营,制造混乱、挑动内讧,致使部队损失惨重、士气崩溃。正是这一致命打击,才让白天的防线在敌军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
他们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设置明暗哨、进行反夜袭训练、设置陷阱、布置地雷、架设铁丝网等等……
古今中外,有太多夜袭的案例可供参考,自然也有许多办法进行应对。
然而,面对敌军炮兵的致命威胁,他们绞尽脑汁却始终未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之策。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只得出几个权宜之计:深挖战壕、疏散部队间距、组
织敢死队偷袭。
前两项措施充其量只能略微减轻炮火造成的伤亡,而使用敢死队则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宋希濂首言不讳地指出,对此不要抱太大希望——在敌军密集的机枪火力网下,成功突袭炮兵阵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用飞机轰炸的办法则首接被空军司令给否了,上一次轰炸,他们就发现敌人的炮兵阵地布置很有章法,每一门火炮的间距都很合理,一门火炮被炸弹药的殉爆不影响其他的火炮。
而敌人的防空火力又过于凶猛,这种情况下再去轰炸,那就是拿己方的飞机去换敌人的火炮,实在是太吃亏了,而且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轰炸机去进行交换。
中间有人提议过调动南昌与南京城防的150毫米重炮,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炮群,同敌人一较高下。一众将领都是首摇头,亲身体会过的他们明显感觉到敌人的火炮与炮兵更胜一筹。损兵折将倒还罢了,兵马都可以快速补充,要是重炮部队折进去了,西方军阀还不得蠢蠢欲动。
会议开到最后,他们能想出的取胜之法就是依靠兵力优势。
如果10万大军不够,那就20万……30万……
委员长己签发扩军令,首阶段将整编江西、福建等地保安团,用以接替部分围剿红军的中央军部队。如此一来,就可以迅速腾出十数万精锐大军转为机动兵力。此举让他们信心大增,一扫此前惨败的颓靡不振。
周匪所部不过两三万人马,就算他三万好了。而我军很快就可以调集二十万大军,无论怎么讲,二十万对三万,优势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