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猫大王啊 作品

第355章 桥断人未孤(第2页)

与此同时,在更西边的临洮,黄琬之设立的“账道巡台”也开始高速运转。

十名精干的算吏如同无声的影子,沿着渭水北岸,悄然潜入魏续劫道后人心惶惶的各个村落。

他们不问军事,只查两样东西:各村的存粮,以及红票的流通情况。

结果令人振奋,魏续的骑兵虽然烧了驿站,却不敢轻易深入村庄腹地。

因为这里的百姓已经自发结成了“账社”,村与村之间互保账册,夜里青壮轮流抱着长矛守卫粮仓,许多村子土墙上,都用石灰水刷上了醒目的大字:“一票一米,成都可查!”

黄琬之看着汇总来的情报,立命手下绘制出一幅全新的地图。

她用朱砂笔在图上将这些自发守护账册和粮仓的村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

她随即写下急报,用最快的信鸽发往成都:“敌断桥,民织网;桥可焚,网不破。”

黑水坡大营,魏续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案几,酒碗碎裂一地,他双目赤红,如同困兽般咆哮:“崔业不睡,那些泥腿子也不眠了吗!他们是铁打的?!”

一名亲兵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低声道:“将军……弟兄们私下里……有人偷偷兑了咱们缴获的红票。”

“什么?”魏续怒火攻心,猛地拔出腰刀,刀锋直指那亲兵咽喉,“谁敢通敌!”

就在这时,帐外一名百夫长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横流:“将军饶命啊!非是弟兄们通敌!小人老母病重,实在没法子了,才拿了两张红票,去村里换了半袋米、一包药……那米,真是从成都运来的,口袋上的印鉴都对得上啊!将军,那不是军粮,是救命粮啊!”

帐内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听得见百夫长压抑的哭声和帐外呼啸的风声。

魏续握刀的手在微微颤抖,他看着眼前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刀刃却怎么也砍不下去。

许久,他缓缓收刀入鞘,挥退了众人。

夜半时分,他独自一人坐在冰冷的帅帐中,望着摇曳的火堆,口中喃喃自语,声音嘶哑而苦涩:“我们抢的是油,人家发的……是命。”

渭源隘口,寒风凛冽。

赵弘刚刚接到崔业发来的紧急军报,信中说北线三站因为道路被袭扰,补给断绝,民递网络恐将难以为继。

赵弘眉头紧锁,他知道此事若上报成都再等批复,一来一回,北线民递网怕是早已瘫痪。

他没有片刻犹豫,未向上请命,当即下令:“开仓!拨粮三百石,即刻送往北三站!”

随即,他亲率五百精兵,护送粮队出发。

行至半途,山道拐角处,一个乔装成游医的汉子拦住了去路,正是李息。

他从药箱夹层中取出一封蜡丸密信,递给赵弘。

信是陈子元亲笔,告知赵弘,他即将取道狄道,不走官道,而是沿着一条被称为“民递七线”的隐秘路线微服北上。

赵弘在马上展开信纸,借着火把的光亮反复看了数遍,良久无言。

最后,他翻身上马,回到队前,接过军令官手中的笔,在自己刚刚签发的军令末尾,用力添上了一句:“沿途每站,加派我部一卒为护。不着甲,不佩刀,只持红票为凭。”

夜风吹过山岗,一支没有旗帜、没有号角的队伍,护送着活命的粮食,悄然融入了这片广袤而沉默的土地,如同一股无声的暖流,坚定地向北延伸。

而在成都,一份崭新的舆图被送到了陈子元案头。

它不绘山川,不标城关,只用朱笔细线,连接着上百个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光的村落。

这不再是一张冰冷的纸,而是一幅初具雏形的血脉网络。

陈子元的手指顺着那条名为“民递七线”的主脉缓缓划过,这条路,无关征伐,只为印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