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在此 作品

第一百三十九章 盾牌(第2页)

本来就是第二次斯巴达与美塞尼亚战争的产物,它导致了希腊文明在斯巴达没有发育成熟就停滞不前了。

第二个技术进步的标志是希腊步兵被分割成两个极端的类型:【马其顿长矛步兵】和【雅典轻盾步兵】

马其顿步兵方阵由双手持长矛的步兵组成,替代了过去单手持短矛的步兵,比起斯巴达方阵,显得笨拙和脆弱,除非它的两翼有轻盾步兵保护,否则不能安全地投入战斗。这种新型的轻盾步兵是从正规步兵中挑选出来的,被训练成散轻步兵。

第二次技术改进是一个世纪生死大战的产物,从希波战争爆发到马其顿在科罗尼亚击败底比斯人和雅典人为止。(公元前431年—前338年),这是希腊文明第一次解体时期。(公元前338年,后来崛起的马其顿军在国王腓力二世的统帅下,于中希腊的科罗尼亚彻底粉碎底比斯与雅典等国反马其顿联军,随后征服整个希腊半岛,确定了马其顿的霸权,为其子亚历山大东征奠定了实力基础。)

接下来的技术改进是由罗马人完成的,他们成功地在罗马军团的战术和装备方面糅合了轻盾步兵和长矛步兵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陷。【罗马军团的士兵都配有两支投掷长矛和一柄短剑,作战时先以展开的队列发起两次进攻,然后辅以按传统方阵装备和训练的第三次进攻。】

第三次技术改进是另一场生死较量的产物,从公元前220年汉尼拔战争开始到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技术改进是对罗马军团的进一步完善,这个过程始于马略,终由恺撒完成,它是一百年罗马改革和内战的共同产物,最终建立了古代希腊文明的统一国家——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的【铁甲骑兵——骑着全身披甲的战马上的全身披甲的骑兵】曾被描绘成希腊军事技术的杰作——不是本土希腊人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铁甲骑兵只是希腊社会日渐衰败的最后一代人对同时代的伊朗近邻和对手军事装备的一种改进。公元前55年,他们在卡莱战役中击败克拉苏,(罗马共和国解体时期一度统治罗马的三个军阀之一,曾残酷镇压过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第一次让罗马人见识了铁甲骑兵的威力。

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的作战状态,同时根据不同战况调整阵型来进攻或抵御敌军,让部队阵法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