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在此 作品

第一百三十章 勾连也曾寒敌胆(第2页)

巨镰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增加刃部的长度而加大杀伤范围,使得拥有长柄和长刃两种特长的巨镰拥有更高的杀伤能力。专业设计的巨镰拥有能够破开重型铠甲的攻击力和同时攻击周围所有敌人的攻击范围!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它的设计思想同样也包括了反器材兵器--巨大的木质障碍和脆弱单薄的单手武器都可能在它的挥击中一切为二!但是任何武器都是平衡的,在拥有巨大的杀伤力的同时,巨镰放弃了其他很多东西。

首先由于武器自身重量分布极为不均以及长柄武器自身的重量问题,使用者无法通过自身的手臂力量来有效而准确的控制巨镰的攻击角度,这是所有长柄武器的通病,而且武器的重量和距离手握处的重心很远(位于镰刃位置),导致巨镰的每一次攻击后很难重新把握好平衡,使得巨镰攻击频率极低,这在单人战斗中是巨大的缺陷--事实上所有的长柄重型武器都不适合类似于决斗的单人战。

其次,巨镰特殊的刃部造型导致它特殊的弧形轨道攻击,这种攻击方式使得伤害范围和威力巨大,专门铸造的战斗用巨镰拥有几乎超过任何一种正常的冷兵器所能达到的切割能力,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出巨镰的杀伤力,同样需要很大的战斗空间,这在注重阵型的步兵中显得很不实际,而巨镰特殊的刃部构造"逆刃"和攻击方式,同样使得骑兵不可能装备这种造价昂贵却使用方式复杂的沉重武器。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试图大规模装备这种武器。

使用巨镰需要使用者拥有远超乎常人的强大力量--要求他能够轻松的挥动也许会重达五十公斤的武器长时间战斗,这在现实中看起来很不可思议,所以只有在游戏和小说幻想中,这种重型长柄武器才能发挥它那无与伦比的攻击力。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除去射远器,其实基本就只两大类武器:长杆(刀、枪),短柄(刀剑、鞭锏锤)。

不过剑这种东西,自钢铁刀剑普及起,也就是大约自汉代起,就基本退出战阵了,逐渐成为仪仗器和身份象征。原因很简单,面对被甲敌人,实在没有必要双刃,有一面刃可以砍,有个足够破甲能力又坚固的刃尖,就足够了。所以,用刀足矣。剑这种制造成本大大高于刀、性能实际几乎没什么差异的武器,就让它成为高冷小公举,在一边傲娇现实自己的高贵就可以了。

也因此中国自汉代起,一直到隋唐,制式军阵短柄武器几乎就这一种:环首刀。

单刃刀,已经足够满足战争需求了。也所以它的形制,在中国几乎被固定了足足千年——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