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宝宝 作品

第662章 改革成果!!!(第2页)

  “还有疫苗!必须全程冷链!现在怎么办?”另一个声音在频道里响起。

  周锐的脑子飞速运转。

  他想起了王树林教授在“三星工程”交流会上展示过的一种特殊材料——那是王树林与那家乳业集团合作开发酸奶包装时,顺带研发的一种基于相变材料(pCm)的温控包装!

  这种材料能在特定温度区间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维持内部温度恒定数小时。

  “快!接军需大学王树林教授!”周锐几乎是吼出来的。

  电话接通,周锐语速飞快地描述了困境。

  王树林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斩钉截铁:“有办法!我们实验室有少量样品!原理可行!给我半天时间,我组织人手改造包装箱和缓冲内胆!你们准备好血浆和疫苗,按我的要求预冷!”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突击开始了。

  王树林让他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

  他们将固体的相变材料封装成薄板,嵌入特制的泡沫保温箱内壁。

  同时,设计了一种利用降落伞开伞冲击力触发内部卡扣、瞬间释放大量冷媒(干冰升华)的应急降温模块。

  周锐则协调运输机待命,并紧急调集血浆和疫苗进行预冷处理。

  第二天黎明,几架运输机满载着贴着“温控特急”标签的白色保温箱,飞赴最急需的洪区上空。

  当这些印着“军需大学-军民融合应急项目”字样的特殊空投箱稳稳落地,救援人员撬开箱盖时,惊喜地发现里面的血浆袋依然冰冷,疫苗瓶上的温度指示标签显示在安全范围!

  “成功了!”接到前线报告的周锐,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抗洪前线捷报频传,后方却并非风平浪静。

  后勤系统某装备研究所内,气氛压抑。

  易援朝作为“三星工程”督导组成员,正在这里处理一起棘手的事件。

  该所负责新型野战炊事车定型项目的核心工程师李明,一位颇有潜力的“新星”候选人,突然提出辞职申请。

  原因并非待遇,而是对某研究所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论资排辈的晋升通道感到失望。

  “易处长,您瞧瞧!”李明情绪激动地拍着一叠图纸,“这个模块化设计,我提了半年!能大幅提高在复杂地形展开速度和热效率!可上面呢?

  一句‘年轻人要多学习,少标新立异’,就给压下了!

  现在定型方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结构!就因为他们资历老,说话就算?”

  更让易援朝心惊的是,李明并非孤例。

  他们所里还有几位有才华的年轻骨干,私下里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失望。

  一位技术骨干私下告诉易援朝:“三星工程是好,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

  可到了具体项目,还是老一套。

  功劳是老同志的,责任是我们的。

  想干点突破性的?难如登天!所里那些‘老法师’,抱团抱得死死的。”

  易援朝意识到,这比单纯的人才流失更可怕。

  这是“三星工程”倡导的“破冰”精神,在基层遭遇了无形的“暗礁”——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和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

  人才引进了,机制创新了,但创新的活力在最后一公里被消磨、被窒息。

  他连夜撰写了一份措辞激烈的调研报告,直指研究所管理体制的积弊,并提出了“项目负责人年轻化试点”、“赋予技术骨干更大话语权”、“建立独立于行政体系的技术评价通道”等建议。

  这报告直接呈送到了刘之野的案头。

  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也传来了关乎“三星工程”未来的重大消息。

  由“院士孵化器”计划重点培养、陈薇团队的“基因工程干扰素”项目,经过抗洪救灾中实际应用的初步验证和后续完善,正式被提名申报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成功,这将是后勤系统,尤其是如此年轻团队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也是对“三星工程”成效最有力的背书!

  消息传来,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片欢腾。

  陈薇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城市。

  抗洪前线那些伤员的眼神,实验室里伙伴们熬红的双眼,申报书上沉甸甸的期望……巨大的压力和责任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陈薇知道,一旦获奖,聚焦在她和团队身上的目光将更加炽热,未来的挑战也将更加艰巨。

  金秋十月,燕京大会堂。

  庄严肃穆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举行。

  当大会主持人洪亮地宣布:“获得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是——‘高活性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药物的研制及其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完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主要完成人:陈薇……”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聚光灯下,身着笔挺文职干部制服的陈薇,作为第一完成人,缓步走上领奖台。

  陈薇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眉宇间那份锐气依旧,但更添了一份沉稳和坚毅。

  从领导手中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奖章和证书时,她的手微微有些颤抖。

  台下,陈薇的团队成员们热泪盈眶,拼命鼓掌。

  坐在观礼席上的周锐、王树林,还有特意赶来的刘之野、陈国栋局长等人,眼中都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陈薇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她没有过多提及技术的艰难,而是动情地说:“这份荣誉,属于千千万万为了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默默奉献的军队科研工作者,属于‘三星工程’这片催生创新的沃土。

  它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

  我们将继续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冲锋在守护生命的最前沿!”

  陈薇的获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冲击波远超一个奖项本身。

  它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坚冰,证明了“三星工程”破格选拔、大胆启用年轻人的战略眼光无比正确。

  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后勤系统,尤其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士气和信心。

  那些曾经质疑陈薇“太年轻”、“资历浅”的声音,彻底烟消云散。

  更多的“陈薇”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凭真才实学和卓越贡献就能获得认可的清晰路径。

  与此同时,易援朝那份关于某研究所问题的报告,也引起了刘之野的高度重视。

  在他的亲自督办下,一场针对后勤科研单位深层次体制积弊的整顿拉开序幕。

  几个典型单位被列为改革试点:

  项目负责人竞聘上岗:打破资历限制,有能力、有思路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公开答辩竞争项目负责人位置。

  李明工程师凭借其创新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成功竞聘为新型野战炊事车项目负责人。

  技术委员会赋权:成立由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骨干组成的独立技术委员会,对项目技术路线、成果评价拥有重要话语权,削弱行z干预。

  “容错”机制建立:对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预研项目,允许一定程度的失败,为真正的创新松绑。

  改革的阵痛在所难免。

  一些习惯了旧有秩序的老同志感到失落甚至抵触,但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能者上,庸者让”的风气开始形成。

  易援朝穿梭于各个试点单位,协调矛盾,推动落实,他亲身感受到那股被释放出来的、压抑已久的创新活力正在基层涌动。

  在高原,张建军团队的“雪域卫士”单兵供氧系统,经历了无数次极端环境下的测试和改进后,终于迎来了大规模列装的日子。

  当第一批设备运抵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战士们佩戴上轻便的吸氧装置,在严寒缺氧的巡逻路上呼吸到充足氧气时,那种发自肺腑的笑容和敬礼,让张建军这位曾经的“落榜者”泪流满面。

  “这辈子,值了……”

  请收藏本站:www.5a65.icu。笔趣阁手机版:m.5a65.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