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宝宝 作品

第662章 改革成果!!!

  台下掌声如潮水般经久不息。

  在观礼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着一位特殊观众——张建军。

  他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在首轮高职干部考核中,因成果不足被“红牌罚下”。

  当时巨大的失落差点将他击垮,是“三星工程”的技术转化政策给了他新生。

  知耻而后勇地张建军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带领一个由“淘汰者”和年轻技术员组成的小团队,从零开始攻关高原单兵供氧难题。

  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研发出体积小、重量轻、续航长的高原单兵供氧系统,在高原部队试用中获得极高评价。

  此刻,虽然张建军没有站在领奖台上,但看着台上那些闪耀的奖章,他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同样明亮的光。

  刘之野走上台,为后勤系统获得“科技金星”的最高成就者颁奖。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同志们!今天能佩戴勋章的获奖者,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三星工程’的光芒,绝不仅限于此!

  它是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在艰难困苦中不懈探索、在改革浪潮中勇于破冰的后勤系统所有人心中的火把!”

  “四年前,我们站在人才断崖的边缘,忧心忡忡。

  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用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断崖之上架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这支由金星、银星、新星汇聚而成的星河,就是我们强军兴军、保障打赢最坚实的底气!”

  他话锋一转,目光更加深邃:“但是,同志们!世纪之交的钟声即将敲响,新的征程就在眼前。

  国际格局风云变幻,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三星工程’点燃的烽火,不能熄灭,只能燃烧得更旺!

  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高更远的起点!

  未来,我们要让这星河更加璀璨,让这烽火照亮更深更广的领域!”

  ……

  今年盛夏,夏国大河流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浊浪排空,惊涛裂岸,千里河堤危如累卵。

  数百万军民紧急奔赴抗洪一线,一场关乎千万人生命财产的保卫战骤然打响。

  后勤部大楼彻夜灯火通明,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险情、兵力部署和物资消耗数据。

  “荆河大堤沙市段出现特大管涌群!请求紧急支援!”

  “九河大堤!请求紧急医疗队!”

  “云梦湖区域多处堤坝漫顶!请求速运救生器材!”

  告急的电报如同雪片般飞来。

  周锐守在通信枢纽,喉咙发干,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将一道道指令和协调信息传递出去。

  他亲眼看到,平时沉稳如山的刘之野首长,鬓角的白发在这几天里骤然增多。

  “考验我们后勤保障能力的时刻到了!”刘之野在紧急会议上拍案而起,声音嘶哑却斩钉截铁,“所有后勤系统,进入战时状态!所有资源,向一线倾斜!”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楼内,陈薇团队正在进行干扰素项目的最后动物攻毒试验。

  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划破宁静——“抗洪应急响应,一级!”广播里传来急促的命令。

  “试验暂停!所有人,跟我去装备库!”陈薇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扯下实验手套。

  作为高级人才,陈薇的研究室同时承担着模块化野战医院关键组件的研发任务。

  她们负责的,正是最核心的“移动式无菌手术方舱”和“快速检验单元”。

  装备库内,一片紧张有序的忙碌。

  巨大的集装箱式方舱组件正被吊装上重型卡车。

  陈薇跳上指挥车,抓起对讲机:“各组报告准备情况!”

  “手术方舱A组就位!”

  “检验单元B组就位!”

  “水电保障组就位!”

  “出发!目标——机场!”车队轰鸣着驶出营门,汇入滚滚向前的军车洪流。

  九河区,浊黄的洪水咆哮着涌入城区。

  临时构筑的子堤旁,一片泥泞的空地上,陈薇跳下车,雨水和汗水瞬间模糊了她的视线。

  她抹了把脸,嘶声喊道:“以我为中心!展开模块一!动作快!”

  没有口号,只有钢铁碰撞的铿锵和急促的口令。

  穿着迷彩服的科研医疗人员瞬间变身熟练的工程兵。

  巨大的箱体被液压装置撑开、展开、连接。

  铺设无菌地板、架设无影灯、启动自备电源、调试检验设备……

  仅仅不到24小时,一座拥有300张病床含50张重症监护床位、8间标准无菌手术室、全套检验和血库保障的现代化野战医院,如同钢铁巨兽般矗立在洪魔肆虐的边缘。

  第一批重伤员被冲锋舟送来时,手术室的无影灯已经亮起。

  陈薇亲自守在检验单元,指挥快速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一位腹部被钢筋刺穿的战士被紧急推入手术室,腹腔严重感染,生命体征微弱。

  “伤员体温39.8!血压持续下降!”

  “血型o型阴性!库存告急!”

  “启动应急通讯!联系后方血站!请求空投!”陈薇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陈主任,感染指标爆表,怀疑有厌氧菌混合感染!”检验员的声音带着惊恐。

  “用我们最新验证的广谱抗生素组合方案!加用甲硝唑!快!”陈薇迅速做出判断,这是她们在干扰素项目动物实验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手术持续了六个小时。

  当主刀医生疲惫却带着一丝欣喜走出手术室,对着守在外面的陈薇竖起大拇指:“成了!多亏了你们快速准确的检验和及时的血浆!手术成功!”

  陈薇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在接下来的抗洪战斗中,这座“生命方舟”创造了手术成功率达99.3%的奇迹,被灾区军民誉为“洪峰上的诺亚方舟”。

  几乎在陈薇的野战医院展开的同时,王树林教授正带着他最新研发的“能量堡垒”压缩干粮和“冰点卫士”耐冻酸奶,搭乘直升机飞抵云梦湖一处被洪水围困多日的“孤岛”堤坝。

  堤坝上,官兵们已连续奋战数日,体力透支严重,补给几近断绝。

  直升机在狂风中艰难悬停,一箱箱贴着“军需大学特供”标签的物资被迅速索降下来。

  “快!分给同志们!”王树林自己也扛起一箱干粮,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

  一个嘴唇干裂、浑身泥浆的小战士接过一袋压缩干粮和一小盒酸奶,疑惑地看着这从没见过的包装。

  “教授,这是啥?能吃吗?”声音沙哑。

  “快吃!高热量,抗疲劳!”王树林催促道,又塞给他一盒酸奶,“这个,补充电解质和益生菌,防止拉肚子!”

  小战士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干粮,浓郁的谷物香和坚果味瞬间在口中弥漫,口感酥脆不硌牙,远胜传统的“压缩饼干”。

  几口下去,一股暖流仿佛注入了疲惫不堪的身体。

  他又小心翼翼地撕开酸奶盒,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冰凉、酸甜、细腻的口感,带着一丝奇特的、能穿透燥热的清新感,让他精神一振。

  “好吃!真好吃!感觉又有劲了!”小战士惊喜地喊道,几口就把东西吃完,抹抹嘴,扛起沙袋又冲向了险工段。

  王树林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后明显提振的精神面貌,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科技融合带来的战斗力保障!

  更严峻的考验在后方。

  由于洪水阻断交通,传统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补给线瘫痪。

  周锐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他负责协调空投补给。

  常规空投的食品和药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变质,尤其是血浆和疫苗,对温度要求极其苛刻。

  “周助力!第三批空投的血浆袋,落地后很多已经破袋或升温失效!前线急需!”电话里传来焦急的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