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新的汽车工业巨头”!!!(第2页)
营销总监杨立新盯着实时舆情监测系统,红色曲线正在陡峭攀升。
“……京驰打脸日媒……已经冲成了眼下最火的新闻。”年轻的实习生小周兴奋地报告,“……雅虎网上我们的回应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了!”
刘志远却皱着眉头:“舆论热度只是一时的,关键是怎么把关注度转化为销量。”他转向新媒体运营团队,“立即启动"真实车主证言"计划。”
第二天清晨,一则名为《我的京驰200c:两万公里真实记录》的长文刷爆天涯论坛。
作者是粤省某出租车司机老赵,他用详实的加油记录、维修清单和几十张照片,证明自己的京驰200c实际油耗比工信部数据还低03l/100km。
“最狠的是这段。”杨立新指着文章末尾的视频——老赵用相机拍摄的加速测试,0-100km/h比官方数据快了05秒。
报道引发的风波意外催生了首个国产车粉丝群体。
沪海车主陈明在天涯论坛建立了“京驰车友会”,他在还论坛上传了一张318国道拍摄的照片——京驰-200e越野车与丰田陆地巡洋舰并驾齐驱穿越怒江七十二拐。
帖子标题是:《五万公里无任何毛病,国产车照样玩越野!》
更震撼的是宝县车主林晓东提供上传的短视频:他的京驰-200c被失控的集装箱卡车侧面撞击后,b柱仅轻微变形,全家安然无恙。
视频最后是特写镜头——车门依然能正常开合。
“以前觉得安全靠铁皮厚薄,”林晓东在论坛说道,“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结构力学。这车,真牛!”
……
七月的第三周,“京城汽车”全国4s店的订单系统集体爆单。
“昨天一天接了87个订单!”燕京王府井旗舰店的销售总监李娜嗓子都哑了,“现在订车要排到明年三月了。”
最夸张的是宝县特区某高科技公司,一次性订购了团购100辆“京驰—200c”作为员工年终奖。
老板马明辉在签约仪式上说:“我们要支持夏国智造!”这句话被y视《新闻天天播》引用后,又引发新一轮订购热潮。
财务部总监老马带人连夜加班核算:仅七月份的销量就达到12万辆,创下国产中高级轿车单月销售纪录。
更惊人的是订单结构——顶配车型占比高达65,完全颠覆了“国产车只能卖低配”的行业认知。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订单,生产副总赵铁柱在晨会上拍了桌子:“就是三班倒,也要保证年底前交付所有客户!”
“京城汽车集团”总装车间开启了“战时状态”。
老技工孙大牛带着徒弟们改造生产线,将节拍时间从3分钟压缩到2分45秒;
后勤部把食堂搬到了车间门口,热腾腾的包子直接送到工位上;
连研发部的工程师都下产线支援,“大少爷”刘本志亲自加班加点的带人调试电控系统。
“咱们这哪是汽车厂,简直是战时兵工厂。”老马看着热火朝天的车间,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生产第一辆“cc50”时的场景——那时候全厂人也是这样围着那台拼装车忙活。
八月初,一封来自中东的传真震惊了“京城汽车集团”管理层,以及国内上下所有人;
“京城汽车集团”外贸部放了个大卫星,他们成功的打开了海外市场。
阿联酋皇家汽车公司要求进口5000辆“京驰200c”,首批1000辆必须在一个月内交付。 “他们看中的是高温适应性。”外贸部经理林涛解释道,“迪拜客户测试发现,我们的发动机在50c环境下依然稳定工作。”
刘建国盯着合同上的数字——出口价比国内高出30。他转头问周明:“能保证质量吗?”
“已经做了沙尘测试。”周明展示着最新报告,“空滤系统比同档次德意志车系多撑了2000公里。”
首批出口车启运那天,津港停满了印着阿拉伯文的集装箱。
当起重机吊起第一辆“京驰”时,围观的工人们自发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销量暴涨带来连锁反应。
新任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青山拿着最新统计数据对“京城汽车集团”董事长刘建国说道:“老六,你们带活了整个开发区啊!”
该报表显示:-
近年来刘家庄地区新增汽车零部件企业23家
-
物流园吞吐量同比增长300-
开发区税收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最令人惊喜的是人才流动。
原沪海大众的技术专家张毅带着团队加盟京城汽车,他在欢迎会上说:“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夏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十二月的寒潮中,一场特殊的测试在黑龙省黑河进行。
十辆“京驰200c”在-30c的极寒环境下接受“冷冻”考验。
倭国记者田中浩二也悄悄来到现场。
当他看到测试车在冰面上划出完美的esp轨迹时,忍不住上前询问:“你们怎么解决低温启动问题的?”
“京城汽车集团”的工程师笑着打开引擎盖:“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比你们爱信的产品耐寒指数高20。”田中注意到,电瓶上清晰地印着“京电”标志。
当晚,田中在酒店奋笔疾书。
一周后,《汽车世界》刊登了他的新文章——《致歉与致敬:一个倭国记者眼中的夏国汽车进步》。
1998年1月,京城汽车登上《财富》杂志亚洲版封面。标题是《从草台企业到行业新巨头:一个夏国汽车品牌的奇迹》。
编辑部特意安排了一张对比照片:左侧是1994年刘建国站在第一辆样车前的画面,右侧是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
两张照片中间用醒目的红字标注着:“四年,销量从0到70万辆”。
年底,庆功宴上,董事长刘建国却提前离席。
有人看见他独自来到老厂区,在那台锈迹斑斑的“cc50”摩托车前站了很久。
月光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处灯火通明的新厂区。
春节前最后一场董事会上,市场部汇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京驰200c”的二手车保值率居然比同期雅阁还高5个百分点。
“这说明什么?”刘志远激动地拍案而起,“消费者对我们的质量认可已经转化为品牌溢价!”
会议室里响起热烈掌声。刘建国却默默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电动未来”。
他知道,这场由销量奇迹引发的风暴,不过是更大变革的前奏。
1998年3月,春寒料峭。
“京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前,一辆黑色奔驰s600缓缓停下。
车门打开,德意志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带着三名技术专家走下车来,他们的表情严肃而凝重。
“刘先生,久仰。”穆勒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德语腔调,“我们这次来,是想亲眼看看你们的工厂。”
刘建国微微一笑,伸手示意:“欢迎参观。”
总装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机械臂精准地焊接车身,agv小车沿着磁条轨道穿梭运送零部件,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专注操作。
“你们的自动化程度比我们预想的高。”穆勒盯着喷涂机器人,眉头微皱,“这些设备是”
“80国产化。”技术总监周明接过话头,“控制系统是我们和华清大学联合研发的。”
德意志专家们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其中一人蹲下身,仔细检查车底盘的防腐涂层,然后用德语快速说了几句。
穆勒转头看向刘建国:“施密特博士说,你们的电泳工艺比大众长春工厂的更精细。”
刘建国笑而不语。
他早就收到情报,德意志人此行的真实目的,是评估“京城汽车”是否对德意志车企构成威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