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宝宝 作品

第649章 “新的汽车工业巨头”!!!

1997年3月18日,燕京c阳区。 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诚信汽贸”的玻璃展厅,销售经理张建军正给一辆锃亮大气的黑色轿车系上红绸带。

这是“京城汽车集团”最新上市的“京驰-200c”型轿车,搭载自主研发的18t发动机和4at变速箱,售价仅128万元。

“老张,这车真能行?”汽贸老板王德发摸着下巴,“嘿,国产车还卖这个价,我这心里没底…”

话音未落,展厅门被推开,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男人大步走进来,转悠了一圈最后就瞧上了“京迟—c200”。

男人叫李国强,h淀区一家电子厂的车间主任。

他围着车子转了三圈,突然蹲下身子摸了摸排气管:“焊点比桑塔纳整齐。”又打开引擎盖,“哟,液压支杆!这配置德系车都得二十万往上!”

张建军闻言竖起来一个大拇指笑了,恭维道:“呦!这位先生您可真懂行。

别的先不说,咱们这车底盘是捷克专家调的,发动机热效率比大众同排量高8……”

“嗯,就它了!我要全款,你们给我优惠一点!”

三天后,李国强开着新车回厂,立刻成了焦点。

工人们围着轿车啧啧称奇:“嚯,李主任,这真是国产车?怎么瞧着比孙处长那辆桑塔纳还气派!”

“那是,你以为国产就没好货吗?,不是我跟你们吹,就凭我这车的配置,信不信进口车起步也得二十万以上……”李国强得意的道。

“哎呦,那可真是不错,您多少钱买的,我也想买一辆!”当时就有人心动了。

四月初,李国强决定开着刚买的车回东山老家祭祖。

俗话说得好,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

李国强可是全村第一个买上小轿车的人,他怎么能不回家显摆显摆?

“八百多公里呢!”妻子忧心忡忡,“你们单位那辆老夏利跑长途就喘……”

李国强嘴里叼着香烟,拍拍方向盘道:“媳妇,你大可放心啊,咱家这车喝油比夏利还省!动力更足,舒适度就更舒服了……”

京沪高速上,黑色轿车以120公里时速巡航。

途经北河段时突遇暴雨,路面瞬间积水。

前方一辆进口轿车突然打滑,而“京驰-200c”的esp系统立即介入,稳稳保持住路线。

“神了!”李国强通过后视镜看着那辆打转的进口车,手心全是汗,“这车的电子系统还真管用!”

更让他惊喜的是油耗。

全程空调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仅72升,比厂家标称的还低。

在路过d州服务区加油时,几位路过的司机被这辆车的造型吸引,纷纷围上来询问:“兄弟,您这车是什么品牌啊?看着像是进口豪车?”

李国强自豪地擦拭着车尾醒目的“京汽集团”标识,朗声答道:“这可是纯国产!刘家庄制造!”

“嚯!现在国产车都这么高端大气了?”众人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您这车,全部办下来大概多少钱?”其中一位司机忍不住追问。

“落地价不到14万!”李国强爽快地回答。

“哎呦,比我这辆老桑塔纳还实惠!”对方拍着方向盘感叹道。

这时,另一位司机突然想起什么,转头对同伴说:“老板,咱们公司今年不是要添置公务车吗?我觉得"京驰"系列值得考虑”

“嗯,我看成,这位兄弟,劳驾您能瞧瞧这车内饰吗?”这位老板眼睛一亮也来了兴趣。

“这有什么的,”李国强顺势打开车门展示内饰:“您看这真皮座椅、全景天窗,还有车载播放系统……配置比合资车还齐全。”

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一片惊叹。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俯身查看仪表盘:“这做工细节处理得真精细,接缝均匀,按键阻尼感也很高级。”

然后,他拿起随身带的相机对着车拍了几张照片,“我是个汽车爱好发烧友,想让我那个圈子的朋友都见识见识咱们的国货之光。”

……

五月初,《汽车之友》杂志社收到一封厚厚的读者来信。

主编林志军拆开一看,是“京驰—200c”的三万字用车体验报告,附带着全程油耗记录、山路爬坡视频甚至底盘泥水腐蚀情况的照片。

最震撼的是最后一张图——里程表显示“15000公里”,而车况依旧如新。

“老陈!”林志军喊来试车编辑,“马上联系"京城汽车集团",安排京驰-200c车型的深度测试!”

三天后,杂志社的测试团队把车子开上了怀柔山区。

在连续发卡弯中,捷克专家调校的底盘展现出惊人稳定性;急刹测试时,abs系统让车辆在雨后的柏油路上划出完美的制动轨迹。

“难以置信!”试车员马晓伟摘下头盔,“这操控感接近宝马3系了!”

六月刊的《汽车之友》用整整八个版面报道了测试结果,标题震撼——《国产轿车的逆袭:京驰-200c全面超越同一档某合资品牌?》

这期杂志上市后,一汽大众的德方技术总监施密特把刊物摔在会议桌上:“这是侮辱!夏国车怎么可能比我们强?”

但市场反应更直接。

“京城汽车4s店”以及各大汽车销售公司的“京驰—200c”款车型的订单一周内暴涨300,甚至出现加价一万提车的黄牛。

六月中旬,y视《经济半小时》做了专题报道。

镜头前,华清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指着底盘结构赞不绝口:“看这个副车架设计,既考虑了操控性又兼顾舒适性,完全是欧洲豪华车的思路!”

最精彩的画面出现在结尾——摄制组偷偷拍下德意志大众夏国区员工前来购买京驰-200c的场景。

销售员笑着说:“这已经是本周第三个大众员工来买车了。”

…… 京城汽车客服中心。

接线员小张戴着耳机,飞快记录着:“王先生您好,您反馈的空调异味问题什么?您是说开了一个月就没了?现在觉得制冷比雅阁还快?”

这样的电话每天要接上百个。

客服主管整理出《京驰-200c用户满意度报告》,几个数据格外亮眼:

-

故障率08(行业平均32)

-

综合满意度787-

推荐购买率814

报告里还夹着些特别的留言。

西山省某小煤矿老板马金宝来电说道:“以前觉得开国产车丢面儿,现在我的雅阁扔车库吃灰了!”

更有趣的是某驾校教练的反馈:“这车离合轻、开起来特舒服,学员通过率提高20!”

七月,东京国际车展。

当京城汽车的展台亮出“best chinese car“的英文标语时,欧美记者们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直到倭国自动车研究所公布测试数据——“京驰-200c”的nvh静音性能居然比同期本田雅阁高了2分贝!

《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充满酸味:《社会主义乡镇企业如何造出媲美美利坚品质的轿车?》

而德意志《工业周刊》更直接,在封面放上约瑟夫和刘建国的合影,标题是《老师与学生:世界汽车格局正在改变》。

一周后,《汽车世界》杂志突然刊发一篇爆炸性报道——《实测数据存疑:京驰-200c真实性能调查》。

文章作者田中浩二声称,他们在北海道测试场进行的对比测试中,京驰-200c的百公里加速比厂家数据慢了12秒,油耗高出15。

刘志远在早餐时看到这篇报道,牛奶杯“砰”地砸在桌面上:“小鬼子这是输不起!”

刘建国却慢条斯理地剥着鸡蛋:“去把测试部的王工叫来。”

三天后,京城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

技术总监周明当众播放了一段视频:同样的测试车辆,同样的北海道测试场,在倭国汽车工业协会监督下,京驰-200c跑出了比厂家标注更优的成绩。

“我们欢迎全世界任何机构监督。”周明推了推眼镜,“但请用同一把尺子量人量己。”

“京城汽车集团”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的当晚,京城汽车市场部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