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卫星制造工厂(第2页)
考核内容也变成了,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钳工各项技能,还要能够读懂零件图、装配图,并进行零件加工和装配。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类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
换句话说,资历经验,仍然非常重要。
而刘秀的这番话,表达的意思却是,希望搭建一个完全不看年龄、经验,只看技术的规则框架出来,甚至听这意思,部分工种工人需要掌握的技术,也不需要太广泛,只要足够“精”就行。
在他们看来,如果这套规则框架开始实行的话,肯定会引发产业动荡。
毕竟在新科集团工作了这么多年,包括李振夏教授在内的其他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家集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毫不夸张的讲,现在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涨幅,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涨幅是因为自家集团的高福利、高收入标准,让其他企业如果想要留住人,就必须要增加工人工资。
如果当从业时间都被删去,很可能会在短时间爆发出一大堆青年高级工。
在航天项目部门内部,大家都知道这位从助理主管外派到部门的刘经理,未来必定会是部门的高级负责人。
他的这一套方法,如果他坚持的话,很可能会成为现实。
甚至有人已经在想,这位刘经理一上任没有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戏码,感情就是在等这个机会,来一个大的。
周瑜当然察觉到了众人的神态变化,不过,面对刘秀的期待目光,他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李振夏教授身上。
对于这位从大夏联邦官方挖过来的顶级教授,周瑜一直都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看着这位老教授目录思索,青年董事长开口道:“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的人去做,对于不同工种的工人,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技术进步需要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区别,我认为这需要进行专业性的讨论才能够有结果。
当然,对于工人的福利待遇提升,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咱们新科集团靠的不是金融投资发家,也不是娱乐产业提供升值,更没有炒作地皮、矿山这类资源的打算。
咱们新科集团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才,有人,才有技术进步。
李教授,您之前不是说自己的精力已经逐渐无法跟上后辈年轻人,没法让团队继续快速进步吗?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契机,咱们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和工人们都可以集思广益去讨论出一个新的职业晋升制度规则,在咱们内部先试行。
如果前期助力比较大,咱们完全可以将官方的晋升制度和规则与咱们的规则并行推行,这样也能够看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取长补短。”
周瑜的这番话说完,李振夏皱着的眉头才平缓许多。
他刚刚就很想说,如果随意更改晋升制度和规则的话,很可能会让年轻人好高骛远,没有经验和时间,导致技术掌握不牢靠,没有更多更宽广的阅历和其他专业技术,让未来技术升级受到限制。
只不过,这种话说出口,就相当于在董事长面前给这位刘经理上眼药,唱反对戏码。
甚至李振夏教授自己心里面也在想,这位刘经理本就是董事长的心腹,做了数年董事长助理主管的精英,对方的言行,很可能就是董事长授意指使的。
现在听到周瑜这番话,李振夏心中稍微安定下来。
并且,他也决定,一定要在新晋升制度规则的讨论中,尽可能将有问题的提议给压下去。
当然,还有对于一些他早已经看到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弥补。
在一番交流之中,一个将会影响新科集团数十万工人的决定,正在缓缓成型。
不过,工作并未结束。
在工厂逛了一圈之后,周瑜与李振夏、刘秀等人一起来到了总装大厅中央区域。
在这块区域,即将交付项目团队的各类卫星,正在经历最后“体检“。
一个特制的巨型转台,正在以每分钟1/4圈的速度旋转卫星的设备主体,模拟轨道姿态变化。
多普勒雷达扫描着展开后的6.8米合成孔径天线,要求其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1/5,一旦超出误差标准,Ai【鲁班】就会立刻对该区域进行标记,然后“返厂”。
而当这些“普通”检测项目都合格,确定这架卫星的结构没有问题、设备装配没有问题,它们就会乘坐“电梯”,被运送到地下检测中心。
进行大规模升级之后,一个直径12米的银色巨罐,将会“吞噬”掉一些幸运卫星。
它作为热真空测试舱,能将内部环境模拟到蓝星同步轨道条件,也就是150c向阳面与-180c背阴面交替冲击,同时用电子枪发射等效于3年、5年、10年以及15年寿命期的辐射剂量。
因为要保持环境密闭和辐射可控安全,测试舱没有常规的观察窗口,只有内部保留的各类摄像头、探测装置。
通过显示屏,周瑜看到这个真空测试舱内部的一架卫星外壳的mLi多层隔热材料,正在极端温差下保持稳定的金色反光。
如果有卫星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它同批次的其他伙伴,也将会被暂停出厂,继续接受更严格的检查。
而当一切检测合格之后,卫星才会在工程师和机械臂的配合下,戴上防护罩,然后被装入充满氮气的特殊集装箱,由防震运输车送往发射场。
车间的墙壁上,还有着:“人人有改善的能力,事事有改善的余地”、“工序质量控制点,产品质量生命线”这类标语。
一圈游览下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
周瑜目送着一批卫星离开工厂,这才迈步向食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