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谣言!又是谣言!!
陈寒没接,只是淡淡道:“钱交给府衙的师爷登记,一切按规矩来。” 商人讪讪收回手,心里却暗暗佩服……这位国公爷做事,果然一丝不苟。
午后,陈寒带着几个工头巡视新修的码头。原本狭窄的土路已经拓宽成三丈宽的青石大道,直通运河。工人们正在铺设最后一段路面,见陈寒过来,纷纷行礼。
“国公爷,这路再有两日就能完工。”工头擦了擦汗,笑道,“番商的马车再宽,也能稳稳当当进来。”
陈寒点头:“路修好了,商人才愿意来。他们来了,松江的货才能卖出去。”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孩童追逐打闹,跑过新修的路面,其中一个不小心绊了一跤,却笑嘻嘻地爬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这路真平,摔了都不疼!”
旁边的大人笑骂:“小兔崽子,国公爷修的路是给你摔着玩的?”
孩童吐了吐舌头,又跑开了。
陈寒看着他们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
傍晚,朱幼薇在商馆里接待番商。厅堂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松江布的样品,沙盘上展示着未来的规划。
波斯商人阿里摸着活水纹布,赞叹道:“这布上的纹路,像水在流动,太神奇了!”
朱幼薇微笑:“这是松江特有的织法,别处买不到。”
阿里连连点头:“我们波斯人最爱这样的珍品,有多少要多少!”
高丽商人金氏插话道:“郡主,松江府的路修得真好,马车走得稳,货物运得快。我们想在码头边设货栈,您看……”
“可以。”朱幼薇点头,“但规矩得守……租金按月付,货物报关,不得欺行霸市。”
番商们纷纷答应,当场签下契约。
走出商馆时,夕阳西沉,新修的道路在余晖下泛着淡淡的光。朱幼薇站在台阶上,望着远处忙碌的码头,轻声道:“夫君,他们终于明白了。”
陈寒站在她身旁,淡淡道:“路修好了,树栽活了,商人来了,银子自然就来了。”
朱幼薇笑了:“可他们一开始还觉得你是在浪费银子。”
“现在呢?”
“现在?”朱幼薇看向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商贩的吆喝声、孩童的笑闹声、番商生硬的汉话交织在一起,整座城比从前热闹了不知多少。她轻声道:“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一切都不是白费的。”
夜色渐深,松江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新栽的梧桐树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见证这座城的改变。
更夫的梆子声悠悠传来,陈寒和朱幼薇并肩走在回府的路上。月光洒在青石路面上,照亮了前方的路。
远处,码头的灯笼连成一片,宛如星河落地。
……
夜色渐深,松江码头却灯火通明。波斯商人阿里站在新修的青石路上,手里捧着一匹刚拆封的活水纹布。月光下,布面上的云纹如水流动,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真主在上!”阿里用生硬的汉话惊叹,“这比杭州的还要精美!”
通译连忙解释:“阿里先生说,他要加订三百匹,现银支付。”
文娘站在朱幼薇身后,闻言翻开账本:“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三个月后,最快也要下个月才能交货。”
阿里急得直搓手,从腰间解下一个绣花布袋:“这是定金,五十两波斯金币。只要能在下月初交货,价格可以再加三成。”
朱幼薇接过布袋,沉甸甸的金币在掌心发烫。她转头看向陈寒,后者微微点头。
“好,下月初交货。”朱幼薇将布袋递给文娘,“记在特别订单里,让张四娘亲自带人赶制。”
阿里大喜过望,正要道谢,码头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十几艘挂着各色旗帜的番船正陆续靠岸。船刚停稳,甲板上就跳下来几十个番商,个个行色匆匆。
“怎么回事?”陈寒皱眉。
府衙的差役小跑过来禀报:“回国公爷,这些都是从杭州转道过来的番商。听说杭州的订单排到半年后,他们连夜坐船赶来松江。”
朱幼薇与陈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这些番商原本是要去更远的云南采购,如今却齐聚松江,可见活水纹布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一个穿着锦缎长袍的南洋商人挤到最前面,操着生硬的汉话:“郡主,我要订五百匹活水纹布,价格好商量!”
他身后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番商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挤,生怕晚一步就订不到货。有人高举银票,有人挥舞订单券,场面一时混乱不堪。
陈寒上前一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码头:“诸位稍安勿躁。松江工坊的货足够,但需要按规矩来。”
番商们渐渐安静下来。陈寒继续道:“所有订单需在府衙登记,先到先得。价格统一,童叟无欺。”
朱幼薇适时补充:“活水纹布每日限量一百匹,金线布五十匹,夜光布二十匹。今日已接的订单会优先安排。”
番商们面面相觑,很快达成共识。他们自发排成长队,在府衙差役的引导下逐一登记。阿里站在队伍最前面,得意地冲后来的番商扬了扬手中的契约。
文娘带着几个女账房在码头临时支起桌子,开始登记订单。朱幼薇站在一旁,看着番商们急切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
“没想到活水纹布这么抢手。”她轻声道。
陈寒目光扫过码头上停泊的番船,低声道:“这只是开始。等松江云水纹布量产,番商们会更疯狂。”
夜色渐深,登记工作一直持续到三更天。最后一位番商拿到契约时,月亮已经西沉。文娘合上账本,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今日共接到活水纹布订单两千三百匹,金线布一千匹,夜光布四百匹。”她声音有些沙哑,“定金收了八千两现银,还有价值两万两的订单券。”
朱幼薇点点头:“明日一早通知工坊,所有织工分三班倒,务必按时交货。”
回府的路上,陈寒忽然道:“番商来得太快,我们的产能恐怕跟不上。”
朱幼薇早有准备:“我已经让文娘去周边村子招人了。松江最不缺的就是织工,只要工钱给足,人手不是问题。”
“工钱可以加,但质量不能降。”陈寒提醒道,“活水纹布是我们的招牌,绝不能以次充好。”
“放心,张四娘会亲自把关。”朱幼薇笑道,“她现在带着两百多个学徒,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 两人说话间,已经走到府衙门口。师爷提着灯笼迎上来:“国公爷,郡主,周老太爷在花厅等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