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半纸 作品

第471章 陈寒:我的制度绝对不会有错!

第471章 陈寒:我的制度绝对不会有错!

剩下的这十一个文官是绝对不会想到。

这个老头跑出去一天之后居然会有这种总结。

甚至都根本想不到他,直接就告诉大家一条道,他要走到黑。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疯了。

有病!

叫他出去是为了让他看一看。

如今的北平府到底是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尤其是有感情有私心的人。

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按照既定的方针去执行。

于是几个人就地分开,即便是在同一个馆驿也不想很多说话。

所谓的百姓都被朱棣控制了舆论百姓,都被燕王殿下洗了脑,怂恿的跑到城门口去用烂菜叶子臭鸡蛋迎接钦差大臣。

礼部侍郎这种人脑子就是这样。

过了几天,等到钦差大臣要离开之时,除了礼部侍郎那几个文官又来到了朱棣的府邸。

这毕竟是礼部侍郎在外面看清楚的。

可能会给您以及军中将士们造成一些困扰。

虽然陈寒是他的女婿,可是国家大事上,这不容不得有任何的私情在。

不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总是以私心为主。

陈寒解释起来,“王安石的改革变化之以会失败,第一是因为皇帝的摇摆态度。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还不如直接分道扬镳。

的确非常拥护。

我能够看得清楚,唯有你们这些人看到了不承认。

文官们回到了京城。

我将所有的利益装在了不同的篮子,让这些篮子互相之间有牵制。

如此摇摆态度,才是真正导致改革变法的失败。

他们他早就看不得这些个文官现在给朱棣他们求情了。

而他所看到的是他的意见,他可能会给陛下他们提供一些,他自己自认为的独特见解。

如果没有各种激励制度在后边推着,没人能做出有效的改变。

他们之间会形成互相制衡的运作方式。

你怎么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呢?

有個文官上前去:“大人您是不是冲昏了头脑?”

没有严格的考成制度去要求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乱来。

礼部侍郎果然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直接是一封奏疏,到了太子殿下和皇帝的手上。

“老百姓的过得很好,你没看到吗?”

这一点朱棣还是非常的认同的。

甚至我是直接用考成法,强行要求当地的官员按照考成法的要求来进行改革变法。

尤其是他看完了礼部侍郎说的这些,倒的确有点理由。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这种东西私心太多。

唯有改革派一味的往前推。

绝不仅仅只是在京城看着这些数据报告制定出来的。

王安石是个人才,但是他手底下用的那些人是人才吗?

那些个所谓的改革派有几个不?私心作祟。”

不遵守他们改革的便是异类,被他们免职罢官。

如此才能够保障改革变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变得无法控制。

现在北平府的百姓的确非常的赞扬改革变化。

所以陈寒搞不懂这些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说到底还是因为利益的问题。

他认定了这个事情是错误的,他就一定要让伱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是错误的。

朱标也在边上看着。

而我所制定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我个人要求。

毕竟宝钞都提举司、税务稽查司、当地衙门三方的利益不同,诉求不同。

任何的改革变化任何的条款,哪一个不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下面这些个有钱人地主阶层们就已经联合起来,把所有的命令按照他们的想法给消化掉。

我们看到了改革变法在在军事上对大明的好处,我们希望改革变化依旧能够在我们的大明军队当中延续。

毕竟现在文官对于打仗这件事情非常敏感。

“那行既然王公您如此的慧眼如珠,那咱们就分开来向上面汇报。

老朱在问:“你用的人就不会有私心作祟的时候吗?”

现在还是大明的皇权比较盛行的时候,这要是放到今后皇权旁落之时,那文官的权力就更大。

反正都没有话讲。

尤其是对于改革变法这一块的看法。

所有人都觉得迎来了新的变化,迎来了新的人生,可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

人内心是贪婪的,他们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猖狂的。

既然道不同,那便不要走在一块。

一个多月之后。

老朱对于这份奏疏,倒是挺重视。

让他们按照所有已经制定好的各种制度去执行。

你们没有看清楚,只有我能够看得清楚,你们这些人都一个个是弱智笨蛋,只有我一个人醒着。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人情世故这方面太多。

朱棣倒是非常感谢这些文官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

虽然礼部侍郎这一听就是个歪理,甚至有些个矫枉过正。

我们想的是你能够幡然醒悟,能够跟我们一样,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咱看历史书上记得也是如此,难道你的改革变化就不会随着时间,有官员在此在这上面做文章?”

陈寒拿着礼部侍郎的这份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哼了一声,“简直扯淡!”

文官们摇摇头。

通过税务稽查司和宝钞都提举司调查的情况,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然后再制定完善合适的绩效额度,让官员们既能够完成,同时又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有文官就上前去说道:“殿下我等无能,没有办法把礼部侍郎给说服,他坚持己见,一定要在改革变法上面多插一脚。”

其实这个时候的礼部侍郎早就想这么做了。

“他甚至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假象,我们没办法说服他,只能在这里先告诉您一句。”

而现在陈寒用口考成法,用各种监督机制来监督这些人。

而这些制度又是灵活多变的。

而绝不仅仅只是靠人,靠的是制度,靠的是律法,靠的是激励。

可是你又能说什么呢?

礼部侍郎毕竟不是一般人,那可是礼部侍郎啊。

哪一条律法,可以保证管理、监控所有的事?

面对今后的环境,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把政策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