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府兵天下
章武七年,二月,大朝会。
自刘瑁增设三府后,长安城内那股弥漫的哀戚之气渐渐被不断涌起的生机所取代。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新得的四州之地也已初步安定,豫、兖、徐三州的丰饶粮食正源源不断地汇入关中,在尚书仆射兼司州刺史诸葛亮的督办下,大汉的府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盈起来。
而伴随着十一军府的施行,刘瑁在与军机处诸将反复商议后,终于开始实行一项他早就想要实施的军政了……
“诸位爱卿!”
刘瑁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清晰地回荡在每个人的耳畔。
“自朕于黄巾之时起兵,倏忽二十余载,我大汉的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为朕打下了如今的赫赫疆土。
然连年征战,府库纵然日渐充盈,亦难掩其巨大耗费;天下民力,更是渐露困乏!”
他微微一顿,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沉痛。
“更让朕寝食难安的,是我大汉的将士们!
他们常年戍守边疆,征战在外,与父母妻儿天各一方,家中田亩,纵有均田之策,亦不免因缺少壮劳力而日渐荒芜。
朕每每念及于此,便如芒刺在背。长此以往,纵使一统天下,亦非长治久安之道。”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百官的呼吸声。刘瑁的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尤其是那些出身军旅的将领,更是感同身受,不少人已是虎目微红。
刘瑁环视一周,目光扫过田丰、贾诩、荀攸等一众谋主,又看向赵云、张任、马超等军中宿将,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这才抛出了今日的真正目的。
“故而,朕欲效法古之圣王,偃武修文,藏兵于民。朕已决意在天下各处军府之下,于郡县要冲之地,广设折冲府,选拔良家子弟充任府兵。
平日里,他们是耕种朝廷所授田亩的农夫,自给自足,不耗国库钱粮;农闲之时,则于折冲府内接受都尉统领,勤加操练,演习战阵。
一旦国家有事,闻鼓而动,披甲为兵,其家小亦有朝廷抚恤,战事一毕,则解甲归田,复为农桑。
此法,一则可使兵源源源不绝,二则可令将士劳逸结合,不致荒废家业,三则可大大减轻国库之负担。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这便是刘瑁深思熟虑后,结合他在后世所了解的大唐鼎盛的军制与如今军制融合后开发而出的最新兵制,府兵制!
话音刚落,大殿之内便如一锅滚水,瞬间沸腾起来,嗡嗡的议论声四起,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要知道,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诸侯皆奉行世兵制,也就是军户制,这种制度在乱世之中为各方诸侯保证了兵源与战力。
但经过了三十余年的战乱,各郡各州人口锐减,军户阶层开始固化、士卒疲敝、如今的燕军之中便有无数的逃兵。
即便是雍汉,如今也存在着兵源不足的可能性,更何况如今正是与燕国军备竞赛之时,战力尤为关键。
而刘瑁此时的举措无疑是在矛盾尚未彻底激化之时,提前解决,将整个大汉的军事根基,来一次彻底的翻新!
“陛下!”
门下左侍中荀攸第一个出列,望着刘瑁,郑重道:“陛下此策,以均田之策为基,意在强国富民,用心良苦,臣感佩不已。然臣有几点疑虑,不吐不快。”
“公达但说无妨。”
刘瑁抬手示意。
“其一,府兵之甲胄、兵刃、马匹,从何而来?若皆由朝廷拨付,则与募兵之制耗费无异,谈何减轻负担?若令其自备,寻常农户即便授田,又如何能承担这笔巨大的开销?
其二,所谓农闲操练,时日终究有限,训练若有松懈,战时恐难堪大用。我大汉赖以克敌制胜的是百战精锐,府兵之战力,如何能与世兵相比?
更何况如今燕王曹丕龟缩幽平,厉兵秣马,我等岂可自废武功?”
荀攸一席话,可谓一针见血,直指府兵制最核心的两个难题:装备与战力。殿内不少文臣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公达所虑,朕早已思之,府兵的施行,正是基于均田之策。”
刘瑁脸上却不见丝毫意外,反而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
“至于军备,府兵的挑选非常严苛,优先从均田之下家境殷实、人丁兴旺的自耕农中选拔。
至于那些地方豪强私蓄的部曲,亦当一体纳入府兵序列,由朝廷统一整编,其装备便可直接化为官用!”
此言一出,以荀攸为首的世家大族官员们,脸色齐齐微微一变。
刘瑁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包括荀攸在内百官,无一人敢与刘瑁争辩,毕竟如今的刘瑁可是大汉皇帝,一言九鼎,谁又敢轻捋虎须?
贾诩望着他的陛下,脑海中闪过了昨日的小朝会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