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扶摇九万里 作品

第862章 兵临徐州 兄弟倪墙

早在马超将女儿公孙氏送回的时候,朝廷积弱、西凉崛起的消息公孙瓒早已烂熟于心, 心中已经有了防范冀州袁绍的打算,可如今攥着最新战报的手掌仍不住发颤——袁绍的十万大军已推进至潞河,而他麾下能战之士,不过五万残兵。

"报!袁军先锋淳于琼已夺潞河渡口!"亲卫的急报撕破暮色。公孙瓒猛地攥碎手中竹简,碎木扎进掌心却浑然不觉。他望着北方雪原,那里曾是白马义从纵横驰骋的疆场,如今却只剩满地疮痍。"传令下去,加固易京楼!"他的声音沙哑如破锣,"告诉将士们,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副将犹豫着上前:"将军,袁绍势大,不如......"

"住口!"公孙瓒突然抽出佩剑,剑锋抵住副将咽喉,"当年我率白马义从大破乌桓时,袁绍何在?今日便是战至最后一人,也要让袁本初知道,公孙瓒的骨头,比他的箭矢更硬!"

夜幕渐深,易京楼的烽火在漫天飞雪中明明灭灭。公孙瓒望着南方,那里马超与袁绍的暗潮仍在翻涌,可对他而言,此刻幽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是生死存亡的修罗场。

再说刘备这边,先帝驾崩后,刘备与吕布在长安争权落败,如惊弓之鸟般仓皇出逃。

一路上,马蹄扬起漫天尘土,他们不敢稍作停歇,生怕追兵的利箭随时穿透脊背。如无头苍蝇般辗转奔波,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立命之所。直到听闻徐州牧陶谦乃清正君子,素有仁德之名,刘备才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毅然调转马头,朝着徐州疾驰而去。

陶谦早闻刘备兄弟三人武艺高强、义薄云天,麾下又缺能征善战之将,得知刘备前来投奔,不禁喜出望外。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徐州城门外摆下盛大的迎接仪式,鼓乐齐鸣,尽显诚意。然而,当与刘备促膝长谈后,陶谦却如坠冰窟——刘备竟带着先帝幼子,言辞恳切地表明要扶保幼主重登帝位,以延续汉室正统。这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陶谦惊出一身冷汗,这才惊觉自己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刘备于他而言,已然成了烫手的山芋。

纸终究包不住火,刘备暗藏先帝幼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目光阴冷,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他立刻以汉帝刘协之名昭告天下,斥责陶谦庇护逆党,意图颠覆正统。紧接着,点齐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地杀向徐州。一时间,战鼓震天,喊杀声四起,徐州大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陶谦悔得肠子都青了,望着城外如黑云压城般的曹军,心中满是无奈与绝望,本想借刘备之力壮大徐州,却不想招来如此滔天大祸,让徐州百姓也跟着遭此劫难。

此时的徐州城内,暗流涌动——陶谦两子陶商与陶应正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陶应早前于江东与孙策交战失利,声望一落千丈,刘备三兄弟的到来,恰如他急需的救命稻草。宴席上,陶应频频举杯,言辞间满是拉拢之意:"久闻刘使君仁义之名,徐州若得三位相助,实乃幸事!"

刘备本就深谙处世之道,在徐州广结人脉。徐州巨富糜竺、糜芳兄弟掌管着城中钱粮要职,初次与刘备长谈,糜竺便被其谈吐间的壮志折服,击节赞叹:"使君心怀苍生,志在匡扶汉室,真乃人中龙凤!"为表诚意,他竟将小妹糜氏许配给刘备。自此,糜家钱粮相助,陶应势力扶持,刘备出入有车马,府中常宾客盈门,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然而,阴云始终笼罩在心头。每当提及先帝幼子,陶谦便神色凝重,抚须长叹:"如今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雄踞河北,贸然拥立幼主,恐引火烧身。"议事厅内,烛火摇曳,刘备望着陶谦紧锁的眉头,深知前路依然荆棘密布——这看似安稳的徐州,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宁静。

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压境徐州,战旗蔽日的威势如同黑云压城。陶谦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曹军连绵不绝的营帐,惊怒交加之下,竟一病不起,卧床不起时仍紧攥兵符,口中喃喃:"悔不听元龙之言,引火烧身啊......"

徐州刺史府内,檀木熏香混着苦涩药味在长廊间弥漫。陶谦卧榻前的铜鹤灯忽明忽暗,映照得一众文武神色诡谲。陶应听说父亲病重,悄悄从下邳赶回,立在廊下,望着议事厅内陶商被群臣簇拥的身影,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那枚残缺的虎符——仿佛在提醒他那场惨败如何将他从世子之位的云端狠狠拽落。

"诸位可知,有父亲昨夜已唤我至榻前。"陶商的声音透过雕花窗棂飘出,刻意放轻的语调里藏着按捺不住的得意,"待父亲病愈,这徐州牧印绶......"话音未落,便被此起彼伏的贺喜声淹没。陶应浑身发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自兵败归来,满朝文武看他的眼神就像看着一具行尸走肉,唯有那些本该属于他的门客,如今都捧着文书出入陶商的宅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