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月东上 作品

第980章 三辅旧臣

然而路过的百姓只是好奇地看了一眼,就继续各忙各的。一个小童捡起脚边的钱币,小跑着递还给阴就:&34;大人,您的钱掉了。&34; 阴就震惊地接过钱袋,发现分文不少。他转向刘秀,眼中满是不可思议:&34;刘将军是如何做到的?&34;

刘秀不好意思地挠挠头:&34;其实很简单。我们实行了&39;连坐制&39;——若有人当街行窃,不仅本人受罚,街坊四邻都要连带受责。所以现在百姓们互相监督,比城管还积极。&34;

阴就若有所思:&34;难怪舍妹说将军善用&39;非常之道&39;&34;

当晚,阴就在给家族的信中写道:&34;洛阳秩序井然,汉制复兴有望。刘文叔此人或可托付。&34;

迁都前夜,刘秀站在城楼上,望着万家灯火的洛阳城。冯异在一旁感慨:&34;主公,三位大人物都对咱们的工作很满意呢!&34;

刘秀笑着摇摇头:&34;他们满意的不是&39;咱们&39;,而是看到了真正的大汉气象。&34;他指向远处正在练习典礼仪仗的士兵,&34;这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汉文化的生命力。&34;

冯异突然想起什么:&34;对了主公,明天典礼结束后,李通大人说要请您喝一杯&34;

&34;又玩&39;酒樽传情&39;?&34;

&34;不,他说要介绍一位南阳邓氏的姑娘给您认识&34;

刘秀脚下一滑,差点从城楼上栽下去。

洛阳城南市集上,三个身着素色深衣的老者正围着一个卖黍米的小贩,活像三只盯着米缸的老猫。

&34;小兄弟,你这升斗是汉制还是新制?&34;为首的白须老者眯着眼睛问道。

小贩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34;老丈放心,咱们洛阳现在都用刘将军定的’汉斗&39;,跟孝宣皇帝时期分毫不差!&34;

三位老者——正是京兆尹王隆、左冯翊刘安世和右扶风徐咸——闻言相视一笑。徐咸从袖中掏出个青铜方斗,与小贩的木斗比了比,分毫不差。

&34;奇哉!&34;徐咸抚掌道,&34;王莽乱政十五年,这洛阳小贩竟还记得汉制量器。&34;

刘安世突然指向远处:&34;二位快看!&34;

一队巡城士兵正整齐走过,他们身着绛红色汉式戎装,持戟的姿势与未央宫旧卫如出一辙。更令人称奇的是,领头的军官见到老者们正在比量升斗,竟停下脚步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34;老丈们勿怪,&34;军官恭敬道,&34;刘将军有令,凡见查验度量衡者,必是心系汉制的贤士,当以礼相待。&34;

王隆的胡子激动得翘了起来:&34;这这位刘将军是何许人也?&34;

&34;乃更始帝麾下司隶校尉刘秀啊!&34;军官一脸崇敬,&34;这些日子洛阳城的一砖一瓦,可都是刘将军带着我们按汉制恢复的。&34;

三位老臣谢过军官,继续在城中游历。路过太学旧址时,听见里面传来朗朗诵读声:&34;《诗》云:&39;济济多士,文王以宁。&39;&34;

&34;《礼记》!&34;刘安世如闻仙乐,拔腿就往里跑,差点被自己的衣摆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