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大唐双龙传(再见师妃暄 下)
“先生欲开辟新路,实践‘天下人之天下’之理想,其志恢弘,妃暄钦佩。”
师妃暄语速不急不缓:“然,治天下非凭理想可成。先生言及均田亩、减赋税、兴工商、开民智,此皆良政。然则,良政需人推行,善法需人维护。先生如何确保天道盟麾下,无数官吏、将领,皆能秉持先生之理念,而非阳奉阴违,甚至借机牟利,最终使良政变为苛政,善法成为恶法?此其一。”
她微微停顿,观察着易华伟的反应,见他依旧平静,便继续道:
“其二,先生否定‘代天择主’,言及欲引导民智,使众生学会为自己发声。然则,芸芸众生,见识各有短长,利益彼此纠葛,往往着眼于眼前寸利,难见长远大局。若人人皆欲发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岂非陷入纷乱无序之境?先生以天道盟强力推行秩序,此与先生所反对之‘代天下做主’,其间界限,究竟在何处?岂非仍是先生以其强力与智慧,在‘代’天下众生做出您认为更优的选择?”
“其三,亦是妃暄最感困惑之处。先生之道,宏大而飘渺,几近于…理想之域。然则,人性本私,亘古如此。先生倚仗何等力量,确信能克服这亘古之人性私欲,构建您所言之新秩序?是倚仗先生您个人的无上武力与威望?抑或是倚仗某种妃暄尚未窥见的制度设计?若倚仗前者,先生之后,何人能继?若倚仗后者,制度终需人来运转,又如何确保运转制度之人,能超脱于私欲之上?”
她微微前倾身体,青衫拂动,语气凝重而真诚:“妃暄此三问,非为诘难,实因先生所言所行,已远超妃暄过往认知范畴。静斋之道,亦讲求济世度人,择主而辅,亦是基于对现实与人性的某种认知与妥协。先生之道,看似更为恢弘理想,然其落地施行之艰难,潜在风险之巨大,妃暄思之,深感疑虑。故冒昧请教,望先生解我之惑。”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易华伟理念与实践的核心矛盾与潜在风险,显示出师妃暄绝非仅具美貌的空谈之士,其思虑之深、见识之广,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尽在这三问之中。
单婉晶在一旁听得心神紧绷。师妃暄所问,句句切中要害,甚至有些也是她潜意识里曾模糊担忧过,却未曾如此清晰梳理过的难题。她不禁看向师父,不知他将如何应对这慈航静斋传人的犀利请教。
易华伟笑了笑,再次端起茶盏,发现茶已凉透,便又轻轻放下。目光扫过师妃暄那绝美面庞,又看了看一旁略显紧张的单婉晶,最后再次望向舱外奔流不息的洛水。
河水汤汤,亘古如斯,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理想兴灭。
片刻沉寂后,易华伟缓缓开口,声音平稳依旧,却似乎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
“师仙子三问,问得甚好,直指关窍。……然仙子之问,大抵仍是从‘如何管理人’、‘如何控制人’之角度出发。而易某所思,略有不同。”
“其一,人性私欲,确然存在,亘古难除。故易某未曾奢望能根除私欲,亦不认为需根除私欲。水至清则无鱼。吾所求者,非圣人之国,乃一‘活力有序’之世。关键在于,如何设计秩序,使得个人追求私利之行为,能与群体之公益大体相合,至少不相悖逆。”
易华伟目光微凝:“譬如兴工商,商人求利,然其互通有无,繁荣市场,本身即创造公益。吾所需做,非强令商人皆成圣贤,而是设立规则,防止其以欺行霸市、以次充好之方式牟利,鼓励其以提升质量、开拓创新之方式获利。此即引导私欲,而非扼杀私欲。吏治亦然,高薪养廉辅以严格监察、舆论监督,使清廉者得其利,贪腐者付其代价,虽不能绝,却可遏制。”
“其二,关于众生发声,众说纷纭之虑。”
易华伟继续道:“本座并非主张即刻便由目不识丁之农夫决定军国大事。开民智乃一漫长过程,需兴教育、启思想。初期,自有引导。然,‘引导’非‘代替’。可逐步设立各级议事之所,使民声得有渠道上达,使不同利益得以协商博弈。过程或有嘈杂,甚或迂回,然唯有经历此过程,民众方能真正学会何为责任,何为妥协,何为长远利益。此过程本身,即是‘天下人之天下’最好的实践与教育。天道盟初期之强力,是为扫平阻碍此进程之旧势力,为新生事物开辟空间,而非永久取代民意的表达。此间界限,在于权力是用于垄断决策,还是用于保障一个能让更多人参与决策的公平环境。”
“其三,亦是根本之处,”
易华伟的声音陡然变得更为深沉:“易某并非仅凭一己之力或一套看似完美的图纸。吾所倚仗者,乃是‘势’。”
“势?”
师妃暄轻声重复,明眸中闪过一丝不解。
“然,大势!”
易华伟颔首:“天下苦战乱久矣,百姓渴望安定,渴望公平,渴望不再被随意践踏——此乃民心之大势。旧有门阀秩序僵化腐朽,难以应对乱世变局,新兴力量渴望上升通道——此乃社会结构变动之大势,吾不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天道盟之制度设计,并非空中楼阁,乃是顺应这些大势而生,旨在回应这些最根本的诉求。唯有顺应大势之制度,方能获得源源不绝之生命力。而吾个人之力,在于看清此势,并在最初推动其步入轨道。一旦势成,则非一人之力可轻易扭转。即便将来易某不在,若有人欲逆此大势而行,亦将付出难以承受之代价。”
易华伟看向师妃暄,目光深邃如星夜:“故此,非是本座自信能克服人性私欲,而是自信所行之道,乃顺乎人心大势。制度非万能,然顺势之制度,可最大程度汇聚人之善力,制约人之私欲。这,便是本座的答案。”
易华伟言毕,舱内陷入长久的静默。
师妃暄垂眸凝思,如玉指尖无意识地在微凉的茶盏边缘轻轻摩挲。
易华伟所言种种,诸如“引导私欲”、“顺势而为”、“民意博弈”,皆是她师门教诲乃至当世主流思想中未曾深入触及甚至截然相悖的理念,其逻辑自成一体,宏大而精密,冲击着她固有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