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时间不等人呐!
国家与国家的联姻一般是出现在敌强我弱状况下的屈服,亦或是两强相争的局面,极少数才是出于高层之间的友情才进行联姻。¨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
周王室当初与齐国时代联姻,无非就是中原算不得安稳,乃至于说开局对周王朝很不友好,不止中原有着很多狄人、戎人的国家或势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没有站稳脚跟,连带大半的东部盘踞着数量极多的东夷人。
在那种现状下,当时还在大河以西的周王室需要在东部扶持一个强势的国家,联姻更多是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兵力与物资的支援其实并不多。
姜姓吕氏在那一个阶段很争气,率先站稳脚跟并慢慢发展起来。
话说,姜子牙东出就国带了多少人?其实也就一个“师”的兵力外加数百随扈,再多真就没有了。
在殷商时期,东夷各部动辄集结十数万人跟殷商交战。
殷商灭亡之后,东夷是遭到了殷商大军的几次重创,可是距离伤筋动骨很远。
周王朝的一个“师”也就包括一百乘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两千五百名将士,其实这点数量当时远远少于东夷能够出动的战士,别说姜子牙是带人到满布东夷人的地方立国了。
偏偏姜姓吕氏的齐国可以站稳脚跟再慢慢发展起来,无疑适合周王室一再加码,双方也就定下了世代联姻的约定。
楼令真的能够理解晋君周想套用周王室做法的想法。
东面现在的东夷各势力有强有弱,大体上已经无法威胁到列国的国祚。
只是,齐国屹立在东部,也是东部独强的一个国家。
晋室在取代周王室之后,无论是仍旧以“新田”作为都城,还是搬到“洛邑”那一边,距离东部都很遥远,需要在东部有一个可以借力的强国。
如果晋室与齐国联姻,最为起码就是双方可以复制周初的体系,合力来压制被夹在中间的列国。
当然了,有了周公旦给齐国设置“二护”那么一回事,不免是要复制到当代,双方才有更大的合作基础。
以当前的现状,只要齐国形成与新王室时代联姻的关系,想来齐国是不介意被某种程度上套着枷锁的吧?
在后面,晋君周跟楼令提到过一个设想,也就是下一代天子执行“双后”制度,左右王后并立,分别来自楼氏与姜姓吕氏。
对此,楼令不得不承认晋君周想得美。
那个想得美不是在嘲讽,指的是很有想法,好像具有不小的可行概率。
同时拉拢住东西两边的强国?起码在楼令外孙的这一代,极可能让晋王室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等楼令的外孙有两名王后,储君该怎么来定?当然是竞争分输赢,届时楼氏与吕氏的国家不得不一再加码,会让晋王室占尽便宜。
因此,楼令才承认晋君周确实是想得美,甚至都到了弄险不怕玩砸的地步。
既然楼令或其他人可以为了子孙多设想与布局,有了设想的晋君周要改制变成两位王后并立的格局,其他人顶多就是劝一劝,强硬制止要等发生什么大的坏事之后了。
讲实话就是,楼令从不相信联姻真的可以让两个势力一直并肩前行,认为依靠联姻来制造国家与国家亲密,大多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日后一定会出现大变局,并非一些人的意愿可以阻止。
周王室与齐国一开始就设想得挺好,不是一样说突变就变了吗?
周王室与齐国的变化就是发生在周公旦摄政时期。当时周公旦经常打压逐渐发展起来的齐国,不止是灭掉奄国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了鲁国,还给齐国套上了“二护”的枷锁。′2*c′y/x~s\w/.?o`r*g_
周公旦分封长子伯禽到东边干什么去了?用意就是争夺东部的话语权,免得齐国在东边坐大且无法制衡。那个“二护”制度在齐国建立,能够视作周公旦利用手里的权势在帮鲁国拉偏架。
其实,没有鲁国在旁的掣肘,齐国早就有实力灭掉莱国,真不用等到春秋中后期才动手。
以为周公旦只制衡齐国了吗?并不是的。他还干了设计灭掉政敌,为了灭掉政敌进行各种污蔑的事情,可是不妨碍他成为初代圣人啊。
周公旦的成圣之旅分为三个步骤:立功、立德、立言。
功劳不是别的,分为消灭殷商正统继承人的武庚之国,还有再一次实施分封,借各分封诸侯的手消灭盘踞中原的各个异邦。
在德行之上,与立功的过程息息相关,也就是愿意支持姬姓公卿与异姓功臣享有封国,得到了权贵阶层的爱戴。
立言就是着书,一部《礼》就足够光耀万古了。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的周公旦立地成圣,成为诸夏大地主流阶层认可的圣人。
所谓的主流阶层就是权贵,当时就是依靠血统得以享受权势的群体。他们的确也应该感谢周公旦,要不然哪来投胎之后就注定成为人上人的环境。
至于说死于异邦
或亲戚之手的其他诸侯,他们不是死了嘛,哪来的后代进行抗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周公旦的成圣教会很多人一个道理,只要最终能够成功,曾经的缺点会被遗忘,优点则是必然被无限放大。
那倒也没有错。
人怎么可能一生不犯错呢?
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总体来说有益于族群,得到实惠的人愿意忽视缺点,只去记住各种优点。
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要楼令帮助晋君周成功取代周王室,后面楼令没有就国,后面楼氏的国家不灭掉周王室,大概会让楼令成为第二位周王室认可的圣人。
肯定还有后续,例如楼令帮助晋王室稳住局势,给各个诸侯国的权贵落得实惠。这样走得就是周公旦的老路子。
什么老路子?作为初代圣人的周公旦帮助周王朝坐稳了江山,有条件消灭或挤压其他族裔的生存空间,使之本方族裔增加生存空间且得以繁衍出更多的人口。
仅仅是在民族竞争之林中,诸夏苗裔生存下来且一直在壮大,谁敢否认周公旦这位初代圣人的功劳?
只是有一点不能忽视,从周公旦成圣之后,后面的人想成为圣人,不是单纯依靠功绩,还要门徒足够厉害。
例如徒子徒孙吹出来的孔圣人。
讲事实就是……,孔老二活着的时候没干成什么事,以立功、立德、立言才可以称圣的标准可谓是一事无成。
可别说《春秋》是孔丘的着作,事实上《春秋》是鲁国的国史,也就是一本分封国的历史书。孔丘只是进行整理,不是他从鲁国建立就活着,一直活到鲁国灭亡的那一天,用一生去记录列国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众多史官一同记载才有了《春秋》这本史书。所以孔丘并无着作,没有完成“立言”这一个步骤。
在德行方面,教书育人当然是德行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孔夫子完成得非常好,只是众多子弟里面不是全部来自权贵之家,如果有那么几个庶人就更好了。
没错啊,孔夫子的弟子要么是贵族,不然就是贵族的后裔,其中不缺乏落魄了的贵族子弟,不是那样的身份,哪里拿得出束修呢?十条干肉以及若干的酒、束带等物品真不是什么人都拿得出来。
奉上拜师礼才构成师徒关系不是孔夫子定的规矩,可是他比谁都要看重规矩,哪怕是打服某人再收徒,一样没有少了收“束修”的程序。_j!i′n*g·w,u′x·s+w~.¨c_o,m*
不是说那样不对,物质的价值好衡量,知识却是无价,收拜师礼简直太对了!
要说的事情是,孔夫子座下没有一个“泥腿子”,从来不存在什么有教无类。
最后说立功,孔夫子当官没几年就触犯三桓被罢官驱逐出鲁国,游历列国求官而不得,没有官职在身,自家的封地极小,甚至都没有上过战场,哪来的战功啊?
所以,反正按照立功、立德、立言的标准,孔夫子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乃至于说压根挨不着边。
然后,儒不是孔夫子创立,他只是学“儒”一员。
简单来说就是,儒学是由周公旦的《礼》以及众多人出力的《诗》、《书》来构成,核心就是《礼》这一部着作。
学习《礼》、《诗》、《书》的人非常多,以《礼》为学习核心的人被称为学儒。
孔夫子活着的时候就在竞争儒学扛把子的地位,他的对手可不止少正卯一个,比他更具备权威解释什么是儒学的人比比皆是。
问题是孔门之儒喜欢搞骚操作,率先掌握宣传美学,群策群力搞了《论语》这一部孔夫子的语录,乃至于不是孔夫子的原话也可以记录进去,玩好了一手造神运动。
所以是什么情况?等孔夫子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他才被后人追认成圣,不是活着的时候就成圣了。
人活着的时候没干成,死了反倒离不开,就问是不是一件怪事吧?
耐不住其它学说的后人不争气,孔门之儒的徒弟徒孙却是过于争气了。
总得来说,楼令有许多在后续需要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扑在征战上面,起码大一统理论需要写出来,另外一些学科也会一一着手来写,一定会在《司马令》之外有新的着作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