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会盟进行时(第2页)

不能说这不是事实。

这里又牵扯到另一个事实,晋国在这二十来年翻倍强大起来,里面不能缺了楼令的功劳。

肯定也有晋君周的功劳,只要他坐在君位上不捣乱,哪能说不是一种贡献了?

然后,确确实实是一众晋人一再浴血奋战,才有了晋国当前的强盛。

不是那样子吗?光一个人卖力有什么用,有再好的掌舵者,一样要大家……或者说多数人配合与之一块奋斗。

至于说功劳占比度不会一样,完全是肯定的事情。

“诸位皆有大功,寡人必不能忘。”晋君周说道。

几个卿大夫也就需要说一些场面话,再将话题转到以后怎么对待姬泄心上面。

如果姬泄心不配合,晋室取代周王室会开一个很坏的头,告诉世人只要武力足够确实可以为所欲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个事实早就摆在明面,只是被掌权者阶级刻意进行压制,怕得就是有样学样。

只不过,还是那一句话,不用搞得血淋淋就能够事情办成,何必闹得太过难看呢?

他们畅聊了很久,直至营地驻扎起来才各自散去。

来到大河南岸,出了周王室的地盘,进入的当然是晋国在大河南岸的疆域,首先就是进入楼武的辖区。

先前已经有大批劳动力被抽调南下,根据事先做好的规划分区劳作,开垦荒地用于后面的军屯。

军屯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戍田型、屯军型、军户型三类。

楼令选得就是屯军类型,专门组建奴隶军团负责耕作,出产在后面一概提供征战大军。

将要去“黄池”的队伍一路走过,到处能够看到在旷野忙碌的人,一般还是一部分晋军在监视或监督大量带着脚镣的奴隶。

“我们动用了多少农奴?”郤至是真的不知道。

在之前,郤至回到“温”地,满脑子扑在规划对三戎的征讨。他倒是记得郤氏出动了两万多奴隶,可是并不知道其他家族出动了多少。

智罃幽幽地说道:“听说足足十三万,后面还计划抽调更多。”

“这就对了。”郤至指得是光郤氏就被抽调两万,总数怎么可能不超过十万。

郤至注视着智罃,笑眯眯地说道:“你可占大便宜了。”

“呃……”智罃想否认,可是对上郤至没有那个胆子,只好光提代价:“我家迁徙南下,想要获得多少耕地,日后需要慢慢补偿其他家族。”

如果是智罃担任中军将,他可以假公济私,得了便宜还装糊涂。

历史上的智罃可没少干假公济私的操作,要不然智氏是怎么在他担任中军将期间强大起来的呢?

有楼令的这个版本,看着就是智罃别想屁股挨到中军将的宝座。智氏想要在迁徙之后获得更多现成的耕地,的确是需要代价,差别就是代价或高或低了。

会盟的地点是在宋国境内。在晋国君臣抵达之前,宋君成已经带着一大帮宋国贵族在等候。

晋国的队伍距离“黄池”约二十里,宋君成外出进行迎接。

在宋君成迎接晋君周的时候,表现得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谦卑,互相寒暄的末尾还献上了两颗夜明珠。

会盟地点虽然是在宋国的境内,会盟台却是由晋人来修建。这是一项既定的规矩,不是在某个国家举行会盟,便是由他们来修建会盟台。

在随后的数天内,齐国、鲁国、杞国等等中原的国家密集到来。

更后面,南方的徐国、邗国、吴国、钟吾、钟离等国家或势力也先后到来。

期间当然会出现很频繁的社交,通常是列国的君臣想尽办法讨好晋国君臣,看似情况允许就进行各种试探。

直至来到正式会盟的当日,不见楚国有队伍过来。

“这是何等的冥顽不灵,又是如此无君无父啊!”晋君周亲自进行了定性。

特意被带过来的楚君员满脸复杂。他在乐意和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中左右摇摆。

说乐意吧?看着楚人没有给列祖列宗丢脸,选择了不接受胁迫。

不乐意?当然是楚君员的可利用价值降低,他未来的日子可能会变得很不好过。

“晋侯,寡人并未返回‘郢’去,算不得真正的楚国之君。”楚君员尽管心情很复杂,还是选择讲出大实话。

在异国他乡被扶上君位,并且还是由仇敌来扶立,不被接受算是正常,谁能保证实际上储君已经死亡,不是被敌人冒用名头呢?

然后,既然是一国之君,哪一名一国之君连自家的都城都回不去?一看就是被掌控的傀儡啊!

在其他的国家,哪怕国君被挟持或傀儡,碍于各种礼法的因素,确实会被捏着鼻子认下来。可是在楚国没有这么一回事。

楚国接受一个既定的政治习俗,不够强大的国君,压根不配当楚国之君。

那种强大不是非要手握强大武力,也能够是精神上的强大,反正就是必须有让人看到的闪光点,使得他们相信楚国在这位国君的率领下会越来越好。

晋君周或其他卿大夫都没有接楚君员的话。

回到“郢”的楚国之君,有极大可能脱离晋国的控制。

现下的“郢”落到晋国手里,并且楚国很多地方的人快被抓光,可是真让楚君员去“郢”定居,会出现的变量太多太大了。

既然仍然在抵抗的

楚人,他们承认或拒绝熊员成为楚国之君的事实,一概不愿意来“黄池”参加会盟,无疑证明楚人就是要跟晋国没完。

在那种情况下,晋国更要控制好楚君员,哪怕只是让楚国无法出现另外的国君,便是晋国的一种胜利。

没有领头羊的楚人,甭管他们是什么想法,很难团结到一面旗帜之下,必然加剧内部消耗!

正式举行会盟的当日,晋君周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意气风发,所演讲的主题围绕着楚国。

可以是晋国不负众望,可算在百多年的争锋之下,成功占领“郢”而灭掉楚国。

,!

再来痛斥楚人的野蛮,输了还不肯承认,导致接下来双方会持续流血。

作为现阶段的胜利一方,哪怕有人心里不承认,嘴上也会是晋国说什么都对的附和。

晋君周跳过楚国的话题,转而阐述作为一名姬姓子孙,没有辜负历代先辈,做成了好大的成绩。

这些话应该由姬泄心或派来天使当众讲,哪怕这个过程中周王室没有丝毫贡献。

有学习《礼》的列国君臣,谁看不出晋君周僭越了呢?可是他们只安静听着,没有摆出不悦的表情,更不会进行反驳或提醒。

那是他们到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一点,晋室取代周王室必然成为事实,只是等着场面会闹得很难看,亦或是周王室懂得急流勇退。

晋君周暗示姬泄心很懂道理,中间刻意多看了几眼到场的毛公共与刘公季子,用这样的方式给列国君臣加强暗示。

正式举行会盟之前,列国不是没有人跟毛公共或刘公季子接触,该有的试探一点没少,大概知晓了姬泄心的各种状况。

急于立功的毛公共或刘公季子明白讲或暗示说,作为天子的姬泄心已经在准备禅让仪式,一下子让存在各种想法的列国君臣偃旗息鼓了。

天子都不打算挣扎,他们能够在被牢牢控制的“洛邑”宫城内外干什么?真要是干点什么,得不到周王室的配合,相反会被光速卖掉,岂不是自找灭亡还当不上忠臣嘛。

最后,等需要昭告的阶段,晋君周又将话题拉到怎么应对楚国,提出楚人一天不屈服,晋国的军事行动就一天不会终止。

这是要让列国放心,晋国接下来不会对他们动武。

当然,并未真正实施对周王室取而代之行动,晋国还是“执牛耳”者,相关的行动需要列国进行配合。

要是有哪一个国家不配合?那就是不顾全大局,晋国有充分的理由出动大军进行讨伐。

规则就是那样,但凡没有国家想当出头鸟,他们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接受晋国看似不过分的安排,派出数量合适的劳动力参与晋国的建设,同时拿出物资来给晋国消耗,甚至都要出兵帮晋国镇守某些区域。

是不是太憋屈了?当然憋屈,可是没有国家的君臣敢违背,他们还要互相攀比谁出的力最多,以此博得晋国的好感,避免成为晋国开刀的对象。

正式举行会盟的前后,楼令跟齐君环见了几次面,每一次所谈的话题都不一样,有一个话题则是被齐君环反复拿出来讲。

那一件事情就是齐君环拿翁主来跟楼氏小宗之主联姻,楼氏的小宗之主还不是嫡出,齐国被笑话也吃了大亏,怎么都该让楼氏进行补偿。

木已成舟再讲那些有意思吗?其它年代会很没有意思,春秋时期被拿在台面来讲,楼氏不想被世人侧目,的的确确是应该给齐国更多的回馈。

“寡君私下有过提问,就与齐国世代联姻一事迟疑不决。”楼令主动提起这一件事情。

齐君环一听,没有丝毫的演技,完全是切切实实的着急,说道:“合着两利之事,有甚可迟疑之处?”

为什么迟疑,齐君环真不懂吗?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