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恶化(第2页)
煤户们聚众起事,切断了河南与直隶的部分联系,尤其是大军的粮道后勤。
河南清军被逼无奈,只能又放弃二度收复的汝州,退回开封府,同时英和与刘墉,准备回军先镇压身后的白头军。
因为造反起义的都是些煤户,还有许多煤户拉上的煤矿工,他们为了做出区分,统一头戴白巾,跟身上黑乎乎的煤炭形成对比。
民间百姓干脆呼之白头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白头军刚刚起事,按理说实力不会很强,但他们靠着一起挖煤的感情,迅速与山西的几股农民军合流,短时间内疯狂壮大。
嘉庆手上为了应对各地起义战事,手上早就没多少可战之兵,也没什么善战之将,就连乾隆驾崩都没给他留下多少东西,只余一个连一亿两都抄不出来的“有限礼包”和珅。
英和作为深得嘉庆信任,还是距离直隶比较近,能及时赶回来的心腹重臣,也只能先把刘之协放一放,赶紧回来剿贼镇压了。
今年是嘉庆过的最不舒心的一年,去年好歹是刚刚亲政掌权。虽然大清已经有些不行了,各地民乱四起,还有大汉这个心头之患,但嘉庆那时还有信心,认为自己终究可以力挽狂澜、中兴大清。
可是……
眼看今年都已经快过去,大清的形势没有半点好转不说,反而是越来越坏了。
冬至大如年。
嘉庆今年难得没有过冬至,而是驻跸圆明园,又把董诰这些老臣重臣全都拉上,商议到底怎么镇压各地越来越多的义军,还有平抑越来越离谱的北方物价。
京城物价已经不重要,京城物价都这么离谱,北方物价又要到什么程度?
董诰老成谋国,坚持自己在京留守的看法:“皇上,老臣以为必须先平抑物价,不平抑物价,便是连旗人都活不下去,旗人都有可能造我大清的反呐!”
如此诛心之言,也只有董诰的资历能说。嘉庆沉默不语,似在深思。
王杰则给出不同意见:“平抑物价没错,可朝廷已经没有余粮了,朝廷无钱,则难以稳定物价。而若朝廷有钱,呐物价也根本难以平抑,一旦强行平抑物价,必定会闹出大乱子。”
又是个自相冲突的结果,朝廷要控制物价,手里就要有银子,但银子不会凭空变出来。
这凭空“变出来”的银子,换来的是煤户煤工们受不住压榨,愤而聚众起事。
所以,到底怎么办?
王杰都没再提什么剿抚并用的策略,因为现在已经不太合适了,朝廷手里没有钱,没有钱就不能赈灾,打仗都够呛。
剿抚并用的前提,就是国家必须手里有钱。
否则好不容易招抚的,马上就会因为得不到补充,而再次造反叛乱。
董诰、王杰两位大佬带头发言,余下众臣也不继续藏着掖着,接连提出各自看法讨论。
“皇上,既然各地贼寇众多,那就当以雷霆手段,调大军将贼寇全部灭杀,以绝后患。”
“说的轻巧,那钱粮呢?钱粮哪里来?”
“杀贼可以,但没钱怎么杀贼?”
“果然,还是应当继续摊派加税,奴才请求再加征五成赋税,用于朝廷剿灭贼寇。”
“还加税,再加税,百姓就没有活路了,没有活路的百姓,必定群起蜂拥,这该怎么打?”
“……”
满朝半数的高层文武,商议来商议去,都没商议出个可行之策。
没办法,再是如何聪明绝顶之人,没有钱就是没有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兵仙韩信厉害吧!
可韩信打仗,那也是要多多益善,没有军队打的什么仗?
嘉庆听众臣讨论半天,都没有一个能用的办法,无奈之下只能挥退了众人,自己再想办法。
能想什么办法?
还是那三板斧,加税,加税,还是加税。
同时调兵,调关外的八旗、蒙古的八旗,剩下的所有索伦、锡伯、达斡尔族的精锐勇士,该让他们入关打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