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表面功夫(第2页)

陈春皱了皱眉,把文件放在桌角:“可他当初守滩沙江的时候,敢跟感染者近身肉搏,这就超越了大多数人啊,这份功劳总不能因为一次败仗就抹了吧?中央日报上还印着他的照片呢,多少人看过。”

“就是因为看过,才更不能让他上。”孙坚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明天来的是市领导,还有省日报的记者,要的是‘老兵有担当’的场面。你想想,记者要是问他‘当初上报纸时是英雄,现在怎么成了溃兵’,他怎么答?说阵地丢了?说战友没了?这话传出去,是打我们的脸,还是打上面的脸?”

就像国家推进改革一样,从来都是成则立住标杆,成为被铭记的开拓者,连当初顶着的压力、闯过的难关,都会变成后来者学习的“魄力”。

可一旦没成,哪怕只是过程中出了点偏差,之前所有的心血都可能被翻过来审视,甚至连最初的初心都会被质疑。

就说早年有些领域的改革试点,一开始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成了,就是“打破僵局的创举”,政策会推广,推动者会被认可,连曾经的争议都会变成“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可要是没达到预期,哪怕是受了国际环境、资源调配这些客观因素影响,照样会被说“考虑不周”“冒进蛮干”,之前投入的时间、协调的资源,没人再提一句,只盯着结果定对错。

陈春沉默了,孙坚又拿起笔,在资料上划了个勾,声音压得更低:“我们都知道他是好兵,可旁人看的是什么?是结果。打赢了,他的功劳能吹半年;打输了,他之前的表彰就成了笑话。你以为领导想看见‘英雄变溃兵’的戏码?他们要的是安稳,是能拿得出手的‘典型’,不是一个会让场面变尴尬的‘实话实说的兵’。”

“可这么做,对太多人不公平了。”陈春抬头看向孙坚。

“老陈。”孙坚苦笑一声,把铅笔往桌上一扔,“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公平’哪有‘稳定’重要?明天的慰问是做给上面看,也是做给老百姓看的,得让他们觉得,咱们的士兵就算退下来,也是有精气神的,不是垂头丧气的败兵。张涵这个兵才入伍不到半个月,心里藏不住话,万一记者问急了,他说出‘被子薄’‘饭不热’的实话,咱们之前做的所有准备,不都白费了?”

陈春张了张嘴,想再说点什么,却看见孙坚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叠资料,上面是几个“思想政治过硬”“战役表现稳定”的老兵名字:“就从这里面选吧,他们懂分寸,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至于张涵……”孙坚眼神里闪过点复杂,“等后续安置,我会跟83老兵师那边打个招呼,他们是作战部队,懂战场的难,应该不会真的磨灭他的功劳,至少让他能分到个安稳的岗。”

“也就只能这样了。”陈春看着桌上被划掉的“张涵”,突然明白,有时候不是英雄变了,是评价英雄的标准变了。

打了胜仗,你是人人称赞的英雄;打了败仗,哪怕你拼过命,也只能被藏在“稳定”的背后,连被看见的资格都没有。

……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帐篷外就传来宪兵的脚步声,跟着是扩音器里的命令:“各帐篷人员注意,半小时内整理内务、打扫卫生,杂物统一堆放在帐篷东侧!”

张涵揉着眼睛坐起身,就见赵承宇拿着条折叠整齐的洗脸巾走进来,递给他一半:“收容站难得大方,给发了洗脸巾,就是得三人凑一条,我跟角落里那小兵分了,这半你用。

“好的,谢了。”张涵接过毛巾,布料薄得透光,走到帐篷角落的水桶边,舀了点凉水,毛巾刚沾湿就透着刺骨的凉。

他轻轻拧了拧,只留了点潮气,慢慢擦去脸上的灰尘。

水太冰了,不敢沾太多,怕擦完脸冻得发麻,这天气里,真要是冻出病来,连个像样的医务室都没有。

旁边的列兵正对着军裤上的破洞发呆,手里攥着半块肥皂,想擦又舍不得。

张涵看了眼他的军服,忍不住开口:“别擦了,擦也变不成新的。”

列兵抬头,声音有点闷:“听说今天有慰问的来,我还以为能换身新军装呢。”

“军服得等后续改编制,归新部队管。”张涵把擦完脸的毛巾递回去,看着小兵小心翼翼地沾了点水,只擦了擦领口,“先把被子叠整齐吧,别等会儿宪兵来查。”

说着就转身整理自己的床铺,把薄被拉平,豆腐块他不会叠,只能等赵承宇过来帮忙。

帐篷里反常的热闹起来,有人扫地,有人叠被子,还有人对着帐篷布上的破洞发愁,想找块布补一补,却翻遍背包也没找到合适的。

张涵看着这景象,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一条三人分用的洗脸巾,一次临时的卫生命令,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勾了过去,仿佛只要把表面收拾干净,就能暂时忘了自己是败兵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