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秦灭韩(第2页)
与此同时,秦军年年出兵,却并不急于一口吞灭韩国。他们今天夺一座城,明日占一片地,如同温水煮青蛙般,一点点消磨韩国的抵抗意志。公元前241年,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韩国虽派兵参与,却在秦军反攻时率先溃逃,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从此,韩国彻底沦为六国抗秦的旁观者,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国家在战场上拼杀,自己却无力回天。
秦国还在韩国散布“天下归一”的言论,仿佛这是天命所归。市井间流传着“秦法虽严,却能止战乱”的说法,连韩国百姓都开始动摇,怀疑自己的命运。他们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地,看着无数的生灵涂炭,开始怀疑:或许被秦国吞并,反而是结束战乱的出路?这种思想如同瘟疫般在韩国蔓延,侵蚀着人们的信念。
到公元前238年,韩国的疆域已不足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曾经繁华的土地如今满目疮痍。新郑城外的田野里,到处是荒弃的村落,断壁残垣间,野草丛生,荒芜一片。军队仅剩四万五千人,且多为老弱,根本无法抵御秦国的铁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韩国的命运,早已被秦国的巨手紧紧掐住,无力挣扎。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秦王政十七年的阳春三月,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然而韩国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大地依旧寒意未消,秦国的战云却已压顶而来。秦将内史腾的军队在黄河岸边集结,十万秦军甲胄鲜明,战旗猎猎作响,战船如黑云蔽日,遮天蔽日的阵势让对岸的韩国南阳守军不寒而栗。他们望着这铺天盖地的秦军,未战已怯,心中清楚,自己手中的戈矛,抵不过秦军的强弩;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不住秦军的铁骑。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内史腾的“闪电战”精准命中韩国的七寸,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直插韩国的心脏。
南阳郡是韩国仅存的富庶之地,然而长期的无战事让这里防御松懈,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秦军半夜渡河,战船在夜色中悄然划过水面,没有一丝声响。他们奇袭宛城(今河南南阳),守将还在睡梦中就被生擒,甚至来不及反应。南阳百姓甚至没来得及关上城门,秦军已如潮水般涌入城中,迅速扎营。城破的消息如同惊雷,瞬间传遍韩国。
拿下南阳后,内史腾没有丝毫犹豫,放弃逐个清扫城池,亲率五万精兵轻装疾进。他们日夜兼程,三日内奔袭二百里,兵临新郑城下。新郑,韩国的都城,此刻却一片混乱。韩国君臣惊慌失措,韩王安望着城下列阵的秦军,心中满是绝望。他想起先祖韩武子当年“三家分晋”的荣光,那时的韩国,何等威风,何等强大。然而此刻,他却只剩泪洒衣襟,面对着不可逆转的结局。
秦军在城外展开“劝降阵”,被俘的韩国士兵被押到阵前,高呼“降者免死”。城内百姓见秦军势大,竟自发打开城门,迎接秦军入城。当内史腾的战马踏入新郑的街道,韩王安身着素衣,双手缚于身后,跪捧国玺,在太庙前向秦军投降。那一刻,韩国的尊严被彻底践踏,曾经的荣耀化为泡影。
这场灭国之战,从渡河到破城,不过短短十余日。韩国的灭亡,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而秦军“以强击弱、速战速决”的策略,也在此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秦国的战车滚滚向前,无人能挡。
韩国的灭亡,是战国乱世的一个注脚,更是秦统天下的开端。这个曾经以“韩之劲弩,能射八百步”闻名的国家,终究败在了“大势”之下。当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凝聚国力,通过远交近攻瓦解合纵,当韩国在权臣内斗与战略短视中耗尽元气,灭亡便成了无法逆转的结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韩国的命运早已注定。
内史腾押解着韩王安返回咸阳时,新郑的市井间,百姓已开始适应秦军的统治。他们不知道,这场看似“亡国”的变故,实则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九年后,六国尽灭,天下归一,而韩国的灭亡,正是这场宏大统一剧目的第一幕。
当历史的镜头扫过新郑城头的秦旗,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消亡,更是旧时代的落幕。在铁血与权谋交织的战国末年,唯有真正的强者方能笑到最后,而韩国的命运,早已在强秦的“组合拳”下,成为必然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