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燕赵鄗城之战
公元前251年,华夏大地的天空依然笼罩着长平之战的血色阴霾。那是一场足以撼动战国格局的惨烈厮杀,四十五万赵国儿郎的热血,染红了长平河谷的每一寸土地。赵国的每个村庄、每座城池,都在经历着锥心之痛。邯郸城的街巷间,白色孝幡随风飘动,哭声此起彼伏;田野里,年幼的孩童牵着母亲的衣角,眼中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惶恐。曾经雄踞北方的军事强国,此刻就像一头在狂风暴雨中遍体鳞伤的雄狮,尽管还能发出低沉的怒吼,却已难以掩饰那暴露在外、不堪一击的脆弱要害。燕国丞相栗腹,这位目光如炬、心思缜密的政治家,第一时间察觉到了这场巨变带来的机遇。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为赵王祝寿”的外交活动,带着浩浩荡荡的使团,踏入了赵国都城邯郸。表面上,他笑容满面,与赵国君臣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尽是友善之态;暗地里,他的目光却如鹰隼般敏锐,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座城池的每一处细节。漫步在邯郸的街市上,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鲜少能见到正值壮年的男子;城墙之上,守卫们大多是稚气未脱的少年,或是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兵;而在广袤的田野间,本该由精壮劳力承担的耕作之事,如今竟落在了妇人、孩童柔弱的肩上。此番景象,让栗腹心中狂喜,他深知,这就是燕国崛起的天赐良机。回到燕国后,他迫不及待地向燕王喜进言:“大王!赵国的精壮之士尽数丧命于长平,那些遗孤尚且年幼,根本无法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如今赵国国内,剩下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这是上天将灭赵的绝佳机会送到我们手中啊!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栗腹的一番话,如同一把烈火,瞬间点燃了燕王喜心中潜藏已久的野心。自燕昭王时期起,燕国励精图治,一举跻身战国七雄之列。然而,地处北疆的燕国,常年饱受严寒之苦,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中原地区那富饶的土地、繁华的城池,一直是燕国君臣梦寐以求的目标。如今,看着曾经强大的赵国元气大伤,燕王喜怎能不心动?在他的想象中,一旦燕国成功灭掉赵国,燕赵大地的广袤领土将尽归燕国所有。凭借这片土地,燕国向东可以扼住齐鲁咽喉,截断其命脉;向南能够虎视中原,伺机而动;向西更可挥师秦川,直捣秦国腹地。到那时,燕国便可执长鞭而驭天下,一展雄风,成就霸业。如此宏伟的蓝图,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胜利的幻想冲昏头脑。昌国君乐间,这位深知赵国实力的老将,站出来坚决反对出兵:“大王,赵人素来骁勇善战,且长平之战的惨败让他们心中满是悲愤。如今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必定会怀着必死的决心抵抗外敌。此时贸然进攻,只怕会陷入苦战,后果不堪设想啊!”可惜,燕王喜早已被野心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乐间的忠言劝谏。他一声令下,征发全国六十万兵力,几乎将燕国所有的青壮男子都征召入伍,倾巢而出。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赵国鄗城(今河北高邑),另一路则杀向代城(今河北蔚县)。栗腹看着自己麾下的大军,自恃兵力是赵军的三倍,狂妄地宣称:“不出十日,我必能踏平赵地!”燕军上下,从将领到士兵,都沉浸在轻敌的氛围中,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足以改变燕国命运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邯郸城的秋风裹挟着寒意掠过宫墙,赵国朝堂内烛火摇曳,将老将廉颇的身影投射在巨大的羊皮地图上。这位历经百战的将军,白发在案头的烛火下微微泛着银光,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死死盯着地图上用朱砂标注的燕军动向。六十万燕军的进军路线,如同毒蛇蜿蜒的纹路,正朝着赵国腹地逼近。
此时的赵国,在长平之战的重创后尚未恢复元气。昔日名将凋零,如今能征善战之将仅剩乐乘与廉颇寥寥数人;可战之兵不过二十五万,且大多是新招募的"哀兵"。这些年轻的战士,家中父兄皆倒在长平的血泊之中,他们穿上战甲,腰间悬挂的不仅是刀剑,更是满腔的仇恨与怒火。每一双眼睛里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那火焰足以将任何来犯之敌烧成灰烬。
"报——!"一名传令兵疾步而入,"燕国丞相栗腹亲率四十万大军直扑鄗城,卿秦将军率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城!"朝堂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惊恐与不安。
廉颇却神色镇定,他的手指缓缓划过地图上鄗城与代城之间的山脉,苍老的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中响起:"骄兵必败,疲师易摧。燕军虽众,却犯了兵家大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千里奔袭,士卒必然疲惫不堪;分兵两路,兵力难免分散薄弱;轻敌冒进,阵型必定松散混乱。而我赵军虽弱,却占尽'哀兵必胜'的士气。"
说到此处,廉颇的声音陡然提高:"每一个赵军儿郎都清楚,此战若败,赵国将再无立锥之地!我们的背后,是邯郸的父老,是妻儿的期盼,是无数死在长平的英魂!"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让朝堂内原本弥漫的恐慌之气渐渐消散。
随后,廉颇开始部署作战计划:"在代城防线方面,命乐乘将军率五万精兵驻守代城。"他的手指重重落在地图上代城的位置,"此地地势险要,群山环绕,关隘狭窄。乐乘将军只需卡住咽喉要道,便可将卿秦所率的二十万燕军偏师困在山地之中。燕军骑兵在山地难以施展,粮草运输更是困难,不出旬月,必乱!"
"而我,"廉颇猛地抽出腰间佩剑,剑刃在烛光下寒光闪烁,"将亲率二十万主力屯驻鄗城!这里是赵国南部门户,虽说是一马平川,利于燕军骑兵冲击,但也正是我赵军步兵方阵大展拳脚之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燕军以为我们不堪一击,那我们便要让他们知道,赵人骨头的硬度!"
廉颇转身面向满朝文武,沉声道:"传令下去,即日起,全军秣马厉兵。鄗城防线要连夜加固工事,挖掘壕沟;代城守军即刻熟悉地形,布置伏兵。告诉每一个士卒,这是一场复仇之战,更是一场存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