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思想 作品

第264章 长平之战及窃符救赵

周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军事行动再次拉开帷幕。这一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进攻上党。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是赵国的重要防线之一。然而,面对强大的秦军,上党最终被攻破。上党的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被迫逃往赵国境内,寻求庇护。赵国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迅速做出反应。赵王派遣名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接应上党逃难的百姓,并抵御秦军的进一步进攻。长平地处战略要地,是赵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关键防线。廉颇到达长平后,迅速组织防御,准备迎战秦军。

得知上党百姓逃往赵国后,王龁决定挥师讨伐赵国。秦军气势汹汹,兵锋直指长平。在随后的战斗中,秦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屡屡打败赵军。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廉颇审时度势,决定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策略。他下令赵军坚守阵地,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以消耗秦军的锐气。

然而,赵王对廉颇的这种防守策略并不满意。他认为廉颇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现在已经变得胆怯,不敢主动迎战秦军。愤怒之余,赵王多次斥责廉颇,要求他主动出击。但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坚持认为坚守是当前的最佳策略。

就在赵国内部对廉颇的战术产生分歧之时,秦国的应侯范雎又开始施展他的阴谋。范雎派人带上千金前往赵国,秘密施行反间计。他们在赵国境内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真正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如果做大将,秦国将难以应对。而廉颇则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

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很快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他决定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希望赵括能够扭转战局。然而,赵国的蔺相如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蔺相如劝阻赵王说:“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好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一样,完全不切实际!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他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秦军的复杂战术。”

然而,赵王被秦国的谣言所迷惑,对蔺相如的劝阻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地任用了赵括。赵括虽然出身名将之家,但他过于依赖兵书上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他的上任,为赵国的长平之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秦国则在暗中窃喜,因为他们知道,赵括的上任,正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赵括从小就开始研习兵法,他对军事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他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两人常常就军事策略和战术展开激烈的讨论。赵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名将,但在与赵括的讨论中,他也很难难住赵括。然而,赵奢始终不肯承认赵括有才干。赵括的母亲对此感到困惑,于是询问赵奢其中的缘由。

赵奢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好像只是在纸上谈兵。他虽然精通兵法理论,但却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战场上的变数和危险。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

不久,赵括即将被任命为大将,准备前往长平前线。赵括的母亲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感到奇怪,问道:“为什么?赵括不是精通兵法吗?”

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一心只想着如何带好军队,如何为国家效力。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以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然而,赵王已经被秦国的反间计所迷惑,对赵括寄予厚望,根本不听赵母的劝告。他摆了摆手,说道:“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见赵王如此固执,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于是说:“既然大王一定要派赵括去,那么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想了想,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的母亲在赵王面前的这番话,其实是在为赵括的未来做最后的挣扎。她深知赵括的性格和能力,也深知战场的残酷。她希望赵王能够清醒过来,但赵王已经被胜利的幻想冲昏了头脑。

当秦国得知赵括已经升任为赵国大将的消息后,秦王嬴稷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他深知赵括虽然精通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容易轻敌冒进。于是,秦王暗中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

秦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任命他为此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白起是秦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用兵如神、谋略深远着称。同时,秦王将原本的主将王龁降为副将,让他协助白起作战。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秦王在军中下达了一道严厉的命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这一命令有效地封锁了消息,使得赵括对白起的上任毫无察觉,从而陷入被动。

赵括到达军中后,立刻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顿军队。他全部废除了廉颇原来的规定,更换了大部分军官,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出兵攻打秦军,试图一举击溃秦军,收复失地。然而,赵括并不知道,他已经被白起的计谋所套牢。

白起在战场上表现得仿佛战败逃走,引诱赵括的军队深入秦军的阵地。实际上,他早已预先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在关键时刻截击赵军。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然而,秦军坚守不出,赵军虽然士气高涨,但面对秦军坚固的防线,却无法攻克。

就在赵括陷入困境之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悄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堵截住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主力部队与后方的联系被彻底切断,粮道也被秦军断绝。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的后方,赵军仓促提兵迎战,但因为缺乏准备,很快便失利了。无奈之下,赵括只好下令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得知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彻底击垮赵军的绝佳时机。他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进一步加强了对赵军的围困,阻断了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赵军被困在长平,粮草日益匮乏,形势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