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得崔钧可守襄阳,逢鲁肃沿江夜谈(第2页)
刘备想起徐庶与蒯越,眉头稍展:“愿遂将军之言。”
正这时,刘备遥见远处江边立着一人。
那人身披素色儒衫,立于江风之中,身形清瘦却挺拔,目光亦望着东流江水,周身并无侍从相随,只孤身静立。
“是鲁子敬。”陈到警惕起来:“他这是要做什么?”
刘备却摆摆手:“子敬乃正人君子,不必妄猜。”
于是,大步走过去,朗声道:“子敬公,不归帐入眠,何以孤身立此江头,伴这寒水夜风?”
鲁肃见刘备,赶紧躬身相拜:“参见陛下。”
“不必了。”
说话间,刘备亦站在鲁肃身旁,与他同望江水。
“不瞒陛下,臣惜吴侯,本为国戚,却不听臣言,故行错举,以至于陷东吴于不义之境……”
按说,鲁肃此言,颇有顾念旧主的贰臣之态。
但刘备知道,鲁肃能当着他的面说出此言,说明他是真的信任自己,故而袒露心扉,毫无保留。
这种信任,才是真的信任。
更何况在刘备心中,对孙权始终存着几分惋惜。
诚然,前世孙权遣吕蒙白衣渡江,暗袭荆州,致使云长兵败身死;
张飞为报兄仇心切,又遭部将刺杀。
这血海深仇,刘备岂能忘却?
可这一世,他亲历了太多历史的转向:
双女得幸躲过曹纯的追杀,夫人亦得避往日亡命之危,刘琦公子更挣脱了早亡的宿命,得以安居荆州;
幸得魏将文聘、又得吴将甘宁,连前世因狂放不羁、惨死于曹营的周不疑,如今也收敛心性,成了自己的乘龙快婿。
见此种种,他曾暗自期许:如今自己势力已非昔比,横跨益、荆、凉、交四州,根基稳固。
孙权若尚存几分理智,当能权衡利弊,知晓联刘抗曹才是江东唯一的生路。
他思来想去,始终都想不出一个孙权背弃盟约的理由。
可孙权偏偏就这么做了。
他亦相信,若鲁肃周瑜在此,必能阻其短视之举。
可他偏偏又绕过鲁肃与周瑜。
事已至此,再多揣测也无济于事。
刘备望着滔滔江水,语气中满是怅然:“是啊,备也一直祈望,孙刘联盟能撑到天下一统的那一日。届时江东既能保全威名,吴侯亦能得荣威加身、荫泽百代,岂不比今日兵戎相见好得多?”
刘备所言,正是鲁肃前番所求之念。
“吴侯以己之狭私度陛下之腹,误将陛下兴复汉室之心,视作私藏野心之念,故有此背盟之举。陛下伐吴,天理正道也!”
“君可愿随朕同往?”
“鲁肃愿伴陛下同行。”
刘备颔首,然转念间忆起前世伐吴旧事。
当年夷陵一役,大军遭火攻溃败,正是折于那“陆逊”之手。今陆逊已引兵往海昏,此人断不可作寻常将领轻待。
刘备目视鲁肃,沉声问:“子敬,你观陆逊用兵如何?若朕得太史慈为援,此战可胜否?”
“陆伯言素习兵法,虽然年少,却有公瑾之风。”
鲁肃凝眉沉思半晌:“不过未必要战。”
“子敬此话怎讲?”
“陆逊本与孙氏有旧隙。其父陆康,昔年正是亡于伯符兵下。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随军痛心,自请为说客,亲往海昏见陆逊,陈说利害。若能说动其归降陛下,或可免此一场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