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推动了大唐
虽然没有在长安,薛玖还是知道,大唐越来越强大,这几年没有大的战事,国力增加了不少。
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更让薛玖高兴的是,李世民正在推广营州和蓟州的经验。
水师都督张亮,正带人捕鱼,修建石沪,搬迁了水师家眷弄盐场,大唐又多了一处咸鱼出产地。
如今大唐的敌人,都在北方,水师几乎没了用武之地,用来发展副业还是不错,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大唐的军队是府兵制,本就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如今只是把他们集中起来,耕种和轮值一起进行而已。
除了水师,大唐其他地方的府兵,也在集中种地。
以前府兵是轮值守卫,现在要求在军营附近种地,以最方便的瓜类为主,边军也是如此,反正在军营附近,也不耽误事情。
最重要的是,府兵驻守的地方,不缺少肥,所以很适合种一些土地。
府兵以前也在屯田,只是没有如今这样,全体种地而已。
府兵多种一些,后勤就轻松一些,对于府兵来说,种地也是他们熟悉的事情,只是换一个地方而已。
让府兵愿意种地的原因,还是因为那些产出,也是他们自己吃的。
贞观八年七月,从南方回来的李靖一行人,也到了营州巡视。
萧瑀见到石沪的时候,呼吸都变粗了,虽然早就听说过,但是没想到有如此简便的办法。只是很可惜,萧家是南兰陵的人,也就是后世江苏常州,并不靠近大海,想要效仿都没有条件。反而是那些靠近大海的家族,可以修建石沪。
以前靠近大海的家族,大多数都被认为条件差,现在想眼红都没有办法。简便易行,谁也不想让外人插一脚。
其实薛玖更喜欢南方,不说南方那些吃不完的水果,就是气温也要好许多,尤其是冬天,北方真的很难受,只想待在家里,出门恨不得把脸全部遮起来。
有钱人都是如此,普通百姓自然更加难受,幸好这几年,从游牧民族那里,换回来大量的羊皮,还有羊毛布匹的纺织,这才没有影响冬季干活。
七月很热,海水浇到沙子上,就升腾起阵阵水汽,留下点点白色的结晶。
浇水一次,只需要间隔一柱香的时间,又是一批人进入盐田浇水,如此往还,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沙子已经变成了一片洁白。
所有人一起出动,把沙子收集起来,然后用海水融化过滤。
用同一批海水融沙子上面的盐,形成了卤水,然后煮出来,就是又细又白的精盐。
量大!简便!第一次见到如此制盐的大唐官员,感叹声就没有停过。
从早上给盐田铺沙子,到晚上把盐煮出来,一天时间,出产三万斤。
“一个月就有三十万斤上等精盐!这怎么用得完!”看着库房堆积的精盐,萧瑀感叹道。
“这个数量刚刚好!渔场消耗部分,剩下的换粮食回来,再多的话,就不好卖了。”盐场负责人说道。
营州的盐,除了自用,还要卖到附近的州县,契丹,奚人和靺褐人也会换一些。